書評:爭做受害人的無恥

休閒

發布時間: 2014/10/07 10:00

最後更新: 2014/11/27 14:32

分享:

分享:

Umbrella Revolution 爆發日(928),香港警察向手無寸鐵、和平示威的市民投擲催淚彈,現場還聽到數下槍聲,傳媒拍攝到地上有彈殼(警方後來否認開槍),舉世譁然,警察形象跌至前所未有的歷史低點。

可是,後來的輿論戰中,出現了「警察也是人」、「市民不體諒警員苦衷」的說法,甚至仍不斷想把市民的和平推進形容為「衝擊警隊防綫」,警方只是「盡忠職守」地「執法」。

建制經常把維穩的國家機器包裝成「已經非常克制」,因不滿施政、民怨沸騰而上街體現本有權利,和平理性表達意見的人民,則被視為啟肇亂端的元凶。握有執法權力的一方,自覺合理暴力理所當然,卻沒有去證立他們執的是甚麼法,所謂執法的程序又是否恰當。

要挑破這些歪理,我們必須重新確認自制的觀念,了解真正的規範和維穩機器的限制。在這意義下,英國道德哲學家伯納德.威廉斯的《羞恥與必然性》便顯得特別合時、適用。

知恥與無恥之間

《羞恥與必然性》是一部探討道德必然性基礎的倫理學傑作。所謂道德必然性,便是有甚麼令你不得不如此作的那個甚麼。它在哪裏呢?功利主義認為在行動結果、效應的評估上;康德式義務論認為它在絕對命令之中。威廉斯兩者皆不取,卻上溯至古希臘荷馬時期,找到道德必然性和人的恥感之間的重大關聯。

表面上,感到羞恥是他律的,你恥於別人看不起你的眼光,你不想自己顯得糗,於是規管自己的行為,但威廉斯十分強調羞恥心的內化,即你不是害怕別人恥笑你,而是無法面對自己內在的審視,你無法承受那種自我鄙視,乃循之油然而生出責成性,一切自制從這裏開始。

香港市民每在重大事故表現出自制能力,如 2003 的沙士、2014 的公民抗命。相比之下,口口聲聲「專業」的香港警隊,卻被媒體不斷揭發主動攻擊和平示威者,行使不必要的暴力。從他們還旨在爭奪受害人位置,抱怨得不到諒解,再讀《羞恥與必然性》一書,我們不難明白,一方自制,另一方卻假克制真失控,其分別就在知恥與無恥之間而已。

讀物:《羞恥與必然性》(Shame and Necessity)

作者:伯納德.威廉斯(Bernard Williams)

出版:北京大學出版社中譯本.2014 年 1 月(原作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