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啟示錄》全面剖析:超越物理的愛與勇氣
發布時間: 2014/11/12 19:35
最後更新: 2015/05/06 17:48
《星際啟示錄》(Interstellar)故事簡單,講述人類在地球面臨末日,美國太空總署探索新星球進行太空移民,延續人類文明。不過,全片涉及大量科學及物理常識,即使是理科生也未必完全明白;同時,劇情探討「探險家的勇氣」及「愛與時間的極限」,不乏感情戲,電影以「科學」、「勇氣」、「愛」作最大賣點。
物理概念篇
先提醒入場觀眾稍作準備。在入場前,先在網上觀看有關「黑洞」及「相對論」的紀錄片,會對劇情理解有莫大幫助。又或者嘗試理解以下粗略的概念:
- 跟據「萬有引力」的定律,凡是有質量的都有重力;
- 我們是身處在4D宇宙(D是dimensions,維度),是具有時間性的立體空間,時間是第四維度,其他維度就是長、闊、高;
- 可以幻想,3D宇宙就是單純的立體空間、2D宇宙是一個平面空間、1D宇宙是一條直線;
- 再幻想,宇宙可以是存在多個的,並且互相組合成更高維度的宇宙:多個1D宇宙組成2D宇宙,就像纖維組成白紙、多個2D宇宙組成3D宇宙,就像白紙組成書刊、多個3D宇宙組成4D宇宙,就像書刊組成了一套連載漫畫,並具有時間性的;
- 可以想像我們只是活在其中一個4D宇宙,多個4D宇宙又組合成5D宇宙:就像很多套漫畫組成了一個大書櫃或書室,我們是其中一套漫畫的角色並短暫出現在連續某些期數,在另一套漫畫也有我們這些角色不過經歷是完全不同,就像其中一套漫畫的蜘蛛俠是窮鬼,但另一套漫畫的蜘蛛俠是有錢人,這個假設可以叫做「平行宇宙」;
- 在電影中沒有討論到平行宇宙,不過提到在5D宇宙中可能有生物存在,就像4D宇宙存在了我們:這個「書室」的「管理員」可以翻閱我們這套漫畫的每一期,甚至「塗鴉」漫畫去「呼喚」漫畫中的角色,如果我們有某些辦法跳出漫畫走到書室內,我們就可以翻閱在我們之前或之後期數的漫畫,甚至去塗鴉,就可以改寫過去及未來;
- 另一個重要的物理定理,是「質量」產生「重力」令「維度」扭曲,利用幻想的2D平面宇宙是較容易解釋:假如2D宇宙是比紙張更有彈性的保鮮膜,而且是拉緊的,有「人」在保鮮膜的中心用力按下令其下陷,2D平面的保鮮膜就被扭曲成3D,只要改用一塊極細極重的鉛片就有相同效果;
- 「維度」嚴重被扭曲可以令宇宙出現「通道」,可以用上一點的比喻繼續解釋:假如鉛片夠重就會壓穿保鮮膜,那麼保鮮膜上的螞蟻可以爬經扭曲了的保鮮膜,再穿過那個洞口爬離保鮮膜,可能是爬到立體世界(即3D世界),又或是爬到另一層的保鮮膜(即是另一個2D宇宙);
- 套回在我們身處在4D宇宙,而黑洞就是那一塊極細極重的鉛片,黑洞的極高「質量」及「重力」嚴重扭曲了4D宇宙,如果我們進入了黑洞,就有可能令我們跳出4D宇宙去到5D宇宙的空間,又或者之後再跳入另一個4D宇宙;
- 由於4D宇宙被黑洞扭曲,所以第四維度的時間也被扭曲,愈接近黑洞的地方時間就會過得愈慢,在遠離黑洞的地方時間就相對過得愈快;
- 而蟲洞是同樣與宇宙扭曲有關的概念,因為同一個宇宙扭曲令到宇宙出現捷徑,宇宙內的物件可以瞬間移動:就像一張白紙灣曲令兩端貼在一起,而蟲洞就像白紙被插穿了的兩個洞,而紙上的螞蟻就可以爬過兩個洞到紙的另一端,那兩個洞在平面上是圓形,在現實的立體世界可能是球體。
如果你完全明白上述11點概念,你對劇情轉折的疑惑自然一掃而空,也不必續一解釋如何套用於情節上。當然,真實的物理學是非常精密,上述的概念是粗略的簡化。同時,科學除了是假設,也必須要觀察和實驗,但以上的概念純屬物理學家的推論,依然等待人類實證。
超越時間的愛與勇氣
物理只是劇情鋪排,電影的思想中心還是「勇氣」及「愛」。
電影中,男主角古柏(Cooper)代表了探索家及先驅者的思維,相信人類的勇氣讓人類有無限可能,正如哥倫布膽粗粗橫渡大西洋發現新大陸;歌白尼、伽里略對天文學提出創新的觀點,無懼被當時的教會攻擊;萊特兄弟發明了初代飛機及不怕死地去實驗駕駛。前人的冒險精神創造了現代文明,我們亦必須堅信冒險精神才能延續人類文明。最後,男主角相信5D生物是未來進化後的人類,相信人類的未來是任可的可能性。
而導演在「愛」的議題上嘗試製造矛盾-對人類後世的「大愛」,還是對親人及自己的「私愛」。在電影中,各人有自己的選擇,但同樣面對住時間的孤寂、無奈及痛苦,人性無時無刻都被荒蕪的時間挑戰著。各人在不同處境有著不同情緒,戲味十足,值得觀眾細味咀嚼。最後,男主角古柏選擇了女兒、羅米利(Romilly)選擇了同伴、曼博士(Dr. Mann)選擇了自己、女主角布蘭德(Brand)選擇了人類的未來,成就大愛。人類身處在時間的絕望之中,為了自己的最愛作出選擇。身在這一個亂世之中,如果是佔一席位,難免有所犧牲。
內容由《Tong Chi Pui Leroy 湯子霈》授權轉載
相關新聞:
睇《星際啟示錄》 的4個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