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活到120歲? 長命百歲更煩惱

City

發布時間: 2014/11/18 12:37

最後更新: 2014/11/18 14:14

分享:

分享:

香港人生活繁忙緊張,經常呻周身病痛,但論長壽,則是世界上數一數二。最新一期《香港統計月刊》的《1981年至2013年香港死亡趨勢》專題分析,最新數字顯示本港男女均是全球最長壽,分別達81.1歲和86.7歲;男性較第二位的日本和新加坡的80.2歲長0.9歲;女性亦較日本的86.6歲稍長0.1歲。

長命百歲是否人人所願呢?作者曾發表文章,提到人均壽命越來越長,應付人口老化的政策,外國有不少經驗,相比之下,香港則難免更令人擔心。

「可活到120歲? 長命百歲更煩惱」的全文如下:

長命百歲已不合時宜,有否想過可活到120歲?長命或非人人所願,但人均壽命愈來愈長是不爭事實,香港男女高踞全球第二長壽,人口老化迫在眉睫,社會經濟人力等均要籌謀應對,看看現今日本,香港又做了多少?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今年3至4月訪問約2千名美國成年人,了解他們會否選擇醫學治療、延緩衰老等換取可活到120歲或更長命。

全球人均壽命升 對社會不利?

以為人人追求長壽?但有56%是答「否」,不願意活到120歲。被訪者心中理想的平均壽命是90歲,有逾半更認為,若活到120歲將對社會不利。

活到120歲,今天不是人人有此福份,但未來則難說了。全球人均壽命一直上升,已是不爭事實。美國人口普查局估計至2050年,全國至少有40萬人活過100歲。

至於全球數一數二長壽的香港人也愈來愈長命,據統計處資料,男性平均壽命,由1971年的67.8歲增加至2011年的80.5歲,女性則由75.3歲增至86.7歲。

長命是否好事,因人而異,明知死亡難避免,但人總有求存之心,擔心的只是,年輕力壯不再,在年老階段究竟活得如何?怕太長命的原因,或多或少是擔心若約60歲退休後沒入息,等如踏入「消耗期」,若健康下滑,又不斷消耗儲蓄,則長壽是否樂事呢?

人口老化 各地政府面臨挑戰

事實上,人人長命百歲,對社會來說帶來更多煩惱。面對人口老化的高齡化社會,需要針對種種老人問題作出應對,以保障整體經濟及社會發展不致於無力招架。但要如何應付呢?鄰近可借鏡的,應要數高齡化社會嚴重的日本。

日本1.2億人口中,75歲以上者佔超過10%,女人壽命全球第一,有預計指至2050年,65歲以上人口將達到65%。日本1963年已制定老人福利法,80及90年代推出針對擴展老人保健護理服務的「黃金計劃(gold plan)」,下了不少工夫,難怪同樣面對人口老化的台灣,當地官員及學者也曾多次到日本取經。

從經濟層面看,嚴重人口老化一方面將帶來勞動人口下降、生產力減,另一方面,亦因老人增加致醫療福利開支上升,若老人家沒足夠儲蓄退休,則政府負擔更重。

老人家愈來愈多,日本政府鼓勵他們「老而不休」,包括延後退休年齡,今年4月宣布把退休年齡從60歲改為61歲,及後每隔3年增加1歲,至2025年退休年齡將達65歲。日本又同時推動老人再就業,包括設立老人職業介紹所,協助尋找簡單或兼職工作如修理草坪等,由於薪金較便宜,很多企業也樂於聘用。日本也有法案,規定若員工退休年齡後若想繼續工作,企業有義務繼續聘用。

港府亦正在研究是否延後公僕的退休年齡,若可成事,對私人市場亦可起參考作用,不過,押後退休年齡亦被指有阻礙年輕人上流機會,如何取捨須待社會討論。

從社會層面,如何照顧愈來愈多長者,也是頭痛事。養老院、看護人手是否足夠?日本政府早開始下工夫,包括資助培訓及輸入大量照顧老人的看護,2000年又實行「看護保險制度」,年滿40歲人士須為老年後的護理服務購買保險,日後只須承擔費用10%,其餘靠保險負責,從而減少長者對家人及政府的依賴。

另外,日本各地也有大規模的老人社區,政府專為長者設計的高齡者住宅,如有無障礙設計等。本港房協近年亦有推出長者屋,其實,銀髮市場愈來愈大,銀髮商機隨之而來,日本在這方面有不少成功例子,也可予香港借鏡。

本港65歲或以上的人口比例,將從2011年的13%升至2041年的30%,人口老化問題已逼近,在日本還有一個頗有趣的老人現象,就是老人選票多,他們投票率又高,故此日本政客為選票,政策往往向老人福利傾斜,年輕人反被邊緣化。

香港未來又會否走上這樣的路?生命價值的彰顯,不在乎長短,但現實是,若活得長命,則無可避免要承擔的問題就更多。 (原文於2013年08月09日刊於經濟日報「港是港非」)

 

撰文 : 沈帥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