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和的前世今生

休閒

發布時間: 2014/12/05 07:00

最後更新: 2015/05/07 11:25

分享:

分享:

Sky Music已經在信和度過了二十五個年頭,同樣跟他站得住腳的,相信只有場內的度假屋中介店和幾間小店。

要細說信和中心的前世今生,店長之一Patrick,可以擔當大家的「講故佬」,一開口就說出一個意想不到的「信和」,「信和最初有很多間郵票店,也有針織舖。

當年他們會在走廊開針織班,一大班女士都會坐在走廊學織冷衫。」Patrick開店之前,已經是信和的常客,後來才成為租客,「我之前都是在唱片行做,經常跟同行的朋友在這裡流連。大家覺得這裡人流不錯,顧客群也適合,就夾份開了Sky Music。」

信和的商場格局多年來沒有大變,這個香港流化文化的陳列櫃,當紅的即時上架,過氣的立即下架,旁邊的店舖都換了好多間,「最初這裡有很多唱片店。

九十年代初本地偶像派走紅,就有很多明星相店湧現。之後翻版唱片猖獗了好幾年,然後到日本AV碟年代。這十年吹『韓風』,有幾間賣日本明星東西的店,都要加賣甚至改賣韓星產品。而近幾年商場終於回復正氣,但業主就要加租,這裡又開了好幾間格仔舖。」


唱片店在唱片業最輝煌的時候開張,也見證著樂壇由山頂走向谷底,「95、96年之前還好,到97年翻版唱片猖獗,那時開始每況愈下。」

他印象最深刻,是在97年,有一間翻版唱片店,選在他們的鄰店開張,「我們每天開舖都有打招呼,但大家都好尷尬,還要他們的客人比我們多得多。

不過我們都知道大家都是『搵食』,好來好去就算了。」後來翻版唱片逐漸退開,真正原因不是海關的掃蕩行動,「很多人都開始下載音樂,結果是翻版先死,傳統唱片店就苟延殘存。」

近十年,唱片業可算是維持「吊鹽水」的狀態,特別是零售部份,「以前每一個地區都可以有兩至三間唱片舖。現在都不可以了,有些地區甚至已經沒有唱片舖可言,這一行已經很難養人。我們較為幸運的地方,就是很多人買CD的話還會想起去旺角和灣仔,我們才能生存。」

只買唱片不能維持開支,連韓國明星產品近年也放在店內賣,「以前我們很怕入外國雜誌、明星產品,不在行之餘又覺得有點麻煩。後來都盡量,你要什麼都盡量幫忙訂。結果有一大部份生意額都靠韓星。」不過「韓風」都吹了十多年,風停了的話都不知怎好,「少女時代都出道了六七年啦,韓風停了的話都不知有什麼風可以接上。」

唱片店生意變得「敏感」,佔領運動在彌敦道發生,他不諱言生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心底裡很支持集會的人,因為政府太多決定實在令人憤怒。不過生意上的影響也不輕微,現在只能寄望未來幾天會多一點人行旺角,過來買唱片,否則很難維持。」

他們於1989年開店,當年就發生「六四事件」。時隔25年,竟在香港發生大型社會運動,還要近在咫尺,「我以為有些畫面只能在電視機看到,沒想到竟在旺角發生。所以我特別帶我兩個幾歲的女兒去看,我想她們親身感受一下,想她們記得曾經身處現場。」

問到他認為事件該何去何從,他分享一件生意上的事,也值得大家去參考,「過往這裡唱片店和唱片店之間,競爭好大。大家都是鬥價,只求薄利多銷。後來整體唱片業生意額下滑,感覺大家都在『鬥長命』。前幾年,大家都感到不能長此下去,終於走出來傾,可能一些貨種上不跟對方重複,價錢上不再鬥。這幾年才能維持下去。」最重要的,是雙方有誠意去談。

請他選一首歌,來形容社會現況,他選了Beyond的《十字路口》,來形容這次運動中的每一個十字路口:

時光正在流 回憶正在走
度過喧鬧黑夜明天會是什麼感受
多年的追求 多少夢長久
我們是否依然面對現實不會低頭

Sky Music
旺角彌敦道582-292號信和中心M層M14-15店
27805680

全文刊於啡白facebook,文章經 TOPick 編輯節錄。

撰文 : 啡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