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愛的方程式

休閒

發布時間: 2014/12/11 16:38

最後更新: 2015/05/06 17:49

分享:

分享:

世事見得多了, 內心時常湧出一個問題, 就是人生究竟是屬於脆弱呢? 還是屬於堅強的?

所以有這樣一個疑問, 是因為在電視之中, 每當看見, 無論是一個地震, 或是一場風災, 便能夠輕易的奪去成千上萬的人命, 但另一方面, 很多的電影或是紀錄片, 卻提倡人是堅強的動物, 縱只剩下一口氣, 仍然可以戰勝疾病、身體殘缺、天災等無情的逆境, 重獲新生。

自己中學時是一個理科的學生, 不能以文學或哲學的角度, 去解脫自己的這個迷思, 只可以從表象或者實證之中去觀察, 後來終於有一天豁然大悟, 答案其實非常很簡單。

那些宣示人命脆弱的信息, 其實全部都來自電視的新聞報道, 那些是事實, 亦是眾生之命運, 所有人皆是血肉之軀, 上天要你死, 任何人也都只能無聲無息的死去。

但這個世界上, 總會有些人堅信人定勝天, 所以他們便努力的找尋, 當中罕有的成功例子, 將之拍成電影或是紀錄片, 去激勵人心。

可以直接的一點說, 霍金 (Stephen Hawking) 若不是一個譽滿天下的宇宙學家,成就那麼大的事業, 而又得享高齡, 直至如今七十二歲, 仍然堅強地活下去的話, 荷里活也不會將他的生平, 拍成電影, 去鼓勵那些, 同樣被病魔所糾纏的人。

看這部電影, 很容易使觀眾聯想到, 2001年公映, 由羅素高爾 (Russell Crowe) 所主演的 “有你終身美麗” (A Beautiful Mind), 因為兩套電影, 都是描述少年得志的科學家, 突然患上惡疾, 如何花了數十年的時間, 去跟命運惡鬥之勵志故事。

所不同的, 是 “有你終身美麗” 由常拍娛樂大片的Ron Howard所執導, 就以比較奇情的渲染手法, 去描述天才數學家John Nash, 怎樣被腦內的幻覺所迷惑、糾纏、折磨,給周圍的人視為異類, 最後突然醒覺, 以堅強的意志, 去克服不可能, 最後更終於得到諾貝爾經濟學奬的故事。

為了配合角色, 所以導演便找來了, 身材健碩的羅素高爾, 飾演這個患有嚴重精神分裂的數學家, 使觀眾感受到, 只要擁有堅強如格鬥士的氣概, 縱然是看不見, 摸不到的幻覺, 仍然能夠征服。

霍金(中)早前親身出席電影於英國舉行的首映禮。

相反地, 本片的英國導演James Marsh, 則以較為文藝細膩的手法, 去描述身體瘦弱的霍金, 自二十一歲患上了俗稱「漸凍人症」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 身體日漸枯竭萎縮, 失去了大部份的活動能力, 無論其意志是多麼的堅強, 卻仍然鬥不過身體的限制, 故唯有更加的專注, 去發揮他唯一仍能運動自如的器官 - 腦袋,發掘無窮的宇宙。

筆者一面在看, 一面禁不住的想, 世界可能就是這樣, 當你失去了一樣東西, 上天便給你另一樣的東西來交換, 所以聽說盲人的耳朵特別靈敏, 於是手腳癱瘓的霍金, 腦袋便比起其他人, 勝上十倍百倍。

可能是他仍然在生, 而又對世界貢獻甚大之緣故, 所以電影多以一個較為光明正面的角度, 去描述他的生平軼事, 縱然是他跟妻子Jane Hawking, 與及那個教堂詩歌班琴師的三角曖昧關係, 與及他跟看護 (日後是他的第二任妻子) 的微妙交往, 其後再與前妻離婚等細節, 導演亦都輕輕一筆帶過, 避免渲染過多。

但當然電影最吸引之處, 必定是男主角Eddie Redmayne的精湛表現, 他將霍金軟攤在輪椅上的各種形態, 演繹至幾可亂真的地步, 很多時, 使筆者有在看紀錄片的感覺, 誤以為那個便是霍金的真正本人。

霍金與妻子Jane 的結婚照(左),電影劇照(右)。

原文刊於《Lam Movie Blog》 ,文章經作者授權轉載

相片來源: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