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帥青:「不合作」代價大 少交10元稅有何用?

City

發布時間: 2012/11/23 00:00

最後更新: 2014/12/14 20:05

分享:

分享:

有組織發起「不合作運動」,呼籲納稅人以「不交10元稅」來表達要求表現差局長下台的訴求。

但少交10元或1元也已違例,欠稅可被稅局申請破產及禁離境,大家宜三思;但另一邊廂,特首梁振英也應對症下藥提升官員民望,以免「不合作」情緒蔓延。

民間團體發起 抗議政府施政

民間團體「保衞香港自由聯盟」發起,社民連、新民主同盟及民主黨三個政黨也有成員參與。昨在中環街頭剪爛稅單,呼籲市民在預繳2012/13年度薪俸稅稅款時,故意少交10元,加重政府追稅的行政成本,以示對政府施政抗議,要求表現欠理想的教育局局長吳克儉、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下台。團體更於本周六、日在全港5區設街站要求市民簽名支持。

交稅是公民責任,拖稅的建議惹爭議,有網民表示會簽名支持,但亦有網民指逃稅是違反稅務條例,批評「無謂將稅收來玩!」

事實上,拖欠稅款的後果也可大可小。根據稅務局規定,若沒有準時交稅,先會被加徵5%附加費,再拖欠會再加徵10%,稅務局有權凍結欠稅人的銀行戶口,更有權以民事起訴追討、禁欠稅人離港等(見表)。

雖然有報道指,稅務局或不會為了10元而採取動作,但理論上,不論欠10元或1元也已違例,一旦被追討也要承擔後果,不可不三思。

以不交稅向政府表達不滿,歷史上也曾出現,美國哲學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為了反對美國與墨西哥開戰寧入獄也不肯交稅、1909年英國婦女發起不交稅以抗議女性沒投票權,最終部分人家產被充公拍賣填補稅款,運動於1918年正式完結,部分婦女亦於該年開始有投票權。

但今時今日,發起少交10元稅來作為表達要求官員下台的手段,是否合情合理?呼籲民眾以挑戰法紀來向政府施壓,代價是否更大?

有機惹官非 加重稅局工作量

一來會令到響應的市民有機會惹上官非,而少交10元稅,實際上對每年近500億元的薪俸稅影響不大,但卻會加重稅務局前綫員工的工作量。

立法會議員何秀蘭在07年未當選議員之前,曾呼籲市民遲交差餉以爭取普選,便惹來不少批評,當時的政務司司長唐英年叫市民不要知法犯法,更指「我睇唔到咁樣會對政府有所施壓」。

香港重視守法精神,少交10元稅的建議難獲普遍民眾認同,但民眾的不滿情緒會否進一步被點燃爆發?這才是梁振英新政府當前要處理好的難題。

新一屆政府上任不足半年,市民對多位局長信心下跌,根據港大民調,處理國民教育爭議的吳克儉,支持率淨值由上任13%跌至本月-22%,另一局長陳茂波經歷劏房風波、酒後駕駛等事件,支持率淨值是-27%。雖然立法會曾對兩人提不信任動議未獲通過,但市民對局長的表現評價差,信任度低,不容忽視,若不及早止跌回升,日後施政艱難,可想而知。

官員「交足功課」 免掀社會震盪

近月的免費電視台牌照風波,政府被指遲遲未發牌,蘇錦樑的表現也遭到不少批評,他的支持率淨值也由7月22%下降至9%。市民對政府官員的信心,關鍵當然是官員們的政治表現,汲取之前幾次政治危機的教訓,接着而來的表現更加要「交足功課」,達到市民的合理期望。

多個政黨及團體籲少交10元稅,相信難演變成大規模行動,但提升官員表現、重建官民信任,依然是港府最急切要處理的問題,以免「不合作」行動一波接一波,掀起社會更大震盪。

 

撰文 : 沈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