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智思:自願醫保不完美 先踏第一步

City

發布時間: 2014/12/28 18:36

最後更新: 2015/05/07 10:41

分享:

分享:

政府現就《自願醫保計劃》及《私營醫療機構規管》展開為期3個月的公眾諮詢。行政會議成員陳智思於11月27日在《經濟日報》上撰文,指出參與計劃的人數是推行自願醫保的重要元素,指出人數多,同時又包括健康及年輕人參與才能把風險分散。他認為,有關醫療改革及醫保的諮詢自回歸後討論已久,望這次的諮詢會有實際的成果。

以下為全文:

上星期食物及衞生局開展《自願醫保計劃》及《私營醫療機構規管》的3個月公眾諮詢,再次把大家的注意聚焦在香港的醫療服務。

其實,有關醫療改革、醫保的諮詢自回歸後討論已久,

1999年有哈佛報告《香港醫護改革-為何要改?為誰而改?》、及後有《你我齊參與健康伴我行》醫護改革諮詢文件、《有關醫療融資及在本港推行醫療儲蓄計劃的可行性之研究》、《創建健康未來》探討日後醫療服務模式討論文件、《掌握健康掌握人生》醫療改革第一階段公眾諮詢、《醫保計劃由我抉擇》醫療改革第二階段公眾諮詢,到上星期又推出最新一輪公眾諮詢。

我自1998年起的10年擔任保險界立法會議員,其間有關醫療改革的討論從來沒有停過。而醫療改革議題與保險業有密切關係,每次有關醫改、醫保的討論,保險界都努力參與,希望能取得一定的成果,只是事與願違。

這些年,看到政府多次想落實推行醫改政策。但議題複雜,存有很大的爭議性,以致每次在社會的諮詢和討論都遇到很多反對和阻力,不少市民對政府方案抱懷疑態度,於是諮詢後又是諮詢,事情沒完沒了。

公私營醫療系統 嚴重失衡

現時,公私營醫療系統嚴重失衡,約9成的住院病人到公立醫院求診,只有約1成到私營醫院。門診護理方面的比率差距較低,有約7成病人到私家醫生求診,3成到公營診所或醫院。對於公私營醫療系統的失衡,大家或許都能理解。

普通傷風感冒不適,到私家醫生求診,病人大概可以預計到所需付的價錢,約為百多元至數百元,當然,若使用了特效藥或抗生素可能會貴一些;公營門診收費數十元。兩者存有差距,但後者需要較長預約時間,病人需要等待。相比之下,私家醫生的等候時間較短,收費亦被大多數人接受。

可是一談到住院服務,病人要衡量的事情較多。病者大多擔心私營住院服務收費昂貴,最致命是相關費用往往未到出院也未必知道,於是乎出院時見到帳單金額,頓時失了預算。

香港公營住院服務有政府的資助,香港永久居民每天的住院服務收費為100元,療養、復康等病床收費更為68元一天;再加上香港公營醫療的服務水平很高,市民普遍覺得可靠、有保障。若以價格和服務質素而言,要吸引病人由公營轉往私營服務,有一定難度。

所以,相信就算推行自願醫保計劃,也不會亦不可能把現時大多數公營醫療使用者推到私營系統,若能把私營住院服務使用比率提升至2成多、甚至3成,可紓緩公營醫療的壓力。說到尾,自願醫保計劃希望讓市民有多一個選擇,讓那些可負擔的人轉往私家醫院,而公家醫院的病人可以得到更好及更快的治療。

當然,大前提是我們亦要完善私營醫療服務。公立醫院提供的病床數目佔本港病床總數約88%,私營醫療也要增加床位,而未來數年落成的私家醫院可提高私營醫療的病床數目,以應付更多病人。

增推套餐收費 提高透明度

另外,私營醫療的收費應提高透明度,又或提供更多套餐式收費、列明所包的服務和項目,令病人可更清楚、更能預算出院時所需付的費用。私營醫療的其一優勢是等候時間遠比公營醫療服務為短;自願醫保可減輕病者財務上的負擔,這些都能吸引病人轉投私營醫療服務。

而其實,就算是自願醫保的投保人也可以隨時使用公營醫療服務,尤其是當患有較嚴重疾病時,擔心應付不了長遠及沉重的手術及醫藥費用,公家醫院永遠都是一個安全網。

推行自願醫保其中一個重要元素是參與計劃的人數,人數要多且要吸引多些健康和年輕人參與,才能把風險分散。若只得長者和長期病患者參與,計劃就難以成效。但該如何說服年輕人和健康人士參與自願醫保計劃?自願醫保對他們是否有足夠誘因?畢竟年輕健康時,大多數人會覺得病痛離他們很遠;扣稅額、保證續保等對他們的吸引力未必很大,要他們參與自願醫保或有相當的難度。

嚴控醫療成本 保合理水平

另外,要計劃成功也要好好控制醫療成本,若然醫生、醫院的開支不斷增加,保費隨之會上升,就會更難吸引市民參加。因此,我們需嚴格控制醫療成本,更要確保保費維持在一個合理水平。

自願醫保計劃未必完美,但醫保、醫改計劃拖了十多年還未見前行一步,而香港的人口卻愈來愈老化,看病人次只會愈來愈多,長遠下去,公營體系實難以負擔。衷心希望這次諮詢會有較實際的成果。

全文刊於《經濟日報》,題為「自願醫保不完美 先踏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