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睛奇緣》為生活要忍?
發布時間: 2015/01/08 18:09
最後更新: 2015/05/06 17:52
若然以今日的眼光觀看《大眼睛奇緣》(Big Eyes),我們會驚訝,覺得不可思議。
的而且確,只需將時間軸稍稍推遲,《大眼睛奇緣》可能只是某本小說的情節,而不會是某個人曾經活生生的經歷。
追溯源頭,那是五、六十年代的美國,男女仍未平等,而這種不平等最終埋下了這故事的種子,成就了這一宗藝術界的世紀騙案。
那時,女性的地位低下,Margaret(Amy Adams)見工時僱主最擔心的不是她的能力,而是「你老公批准你上班?」Margaret否認,「我與老公分開了。」換來老闆的瞪目。
電影沒有交代Margaret上一段婚姻觸礁的原因,但無需多久,我們發現了她的決定並不容易。
當時離婚仍未是常態,選擇了這一條路的Margaret正是處於幾種弱勢中──女性、離婚、帶著女兒。
然後,冷不防前夫突然來信要搶撫養權,Margaret一亂,Walter(Christoph Waltz)得以乘虛而入。
Margaret與Walter同是畫家,期望這是全新的開始,她畫「大眼睛」,他畫法國街道,畫風不盡相同,但總算有相同目標。
起初,二人一同擺展覽,Walter口甜舌滑,負責在外推銷,Margaret則留在家裡作畫。這樣的配搭本是天衣無縫,然而「大眼睛」一夜成名,受盡不同人士賞識。
Walter看中機會,假冒是創作者,Margaret起初一面驚訝,表示不滿。
「男人的畫作較為值錢。」Walter如此說,又是一個男女不公平的產物。
為了生計,Margaret無奈地接受,結果「大眼睛」愈來愈來受歡迎,他們開了畫廊,得了不同的商機,生活從此不一樣。然而,因著這個秘密,二人的嫌隙卻愈來愈大。
現在的我們不能接受這些解釋,但通過電影,我們明白Margaret為什麼願意合謀成就這個謊言。
她的生活從來不容易,一同在公園畫畫,Walter的畫一幅開價35元,她即席作畫,開價2元都被壓價。於是,她懂得遊戲規則,雖然有遲疑,但為了一個安穩的家,仍然識時務地成就這個謊言。
然而,當他們終於住上大屋,情況絲毫沒有改變。她只能成為他的搖錢樹,不斷地畫,而且是隱於一角不斷地畫,連女兒也要欺瞞。
縱然有才華,雖然有車有樓,生活繼續是如此卑微,甚至比從前更加卑微,起碼上一次她能灑脫地離開,這次她連離開的機會都沒有。
Margaret的經歷,有人為她抱不平,有人直言不理解。
然而,當我們回望自己,有時就跟Margaret一樣。
為了所謂的生活,為了所謂的安穩,面對不公平不公義,很多人願意忍氣吞聲,以為容忍一次,就會海闊天空。
但,環顧現實,緊貼自己的內心,聆聽自己的說話,就會理解那只是一個自欺欺人的藉口。忍了一次,自然有第二次,對方只會變本加厲,直至忍無可忍的一日。
最後,我們放下了不惑,理解了Margaret。
依照畫家Margaret Keane的真實經歷而拍,《大眼睛奇緣》創作的空間不多,以致作品有別於導演Tim Burton一向最具特色的怪誕視覺風格(僅有化了大眼妝的真人)。
然而,當 Tim Burton放棄視覺效果的特色,回歸基本拍一齣傳記,電影依然亮眼。Christoph Waltz應記一功,他在戲中的演出,演活一個討厭的男人之餘,在法庭的一幕,又令人拍案叫絕。
又,因《大眼睛奇緣》不是取材於小說,而是一個人的經歷,雖說誰是誰非早就塵埃落定,但當中沒有一味的指摘,歌頌Margaret的才華,而踐踏Walter的奸狡。
就如在電影以外,Margaret依然相信如果沒有Walter,她的作品不會取得空前成功,而繼續在畫作上簽上「Keane」。這種愛恨之間矛盾,戲裡戲內,同樣為引人入勝。
原文刊於《評台》、作者網誌《僞文誌》及fb專頁,獲作者授權轉載,標題經TOPick編輯修改,原題為「《大眼睛奇緣》(Big Eyes):那個時代,難以理清的世紀騙案」
撰文 : 程思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