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歲基辛格:通融中國崛起

City

發布時間: 2015/01/18 15:51

最後更新: 2015/05/05 16:34

分享:

分享: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 (Henry Kissinger) (圖片來源:法新社)

對國際政局稍有認識的讀者,肯定聽過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的名字。

在俄羅斯試圖擴大在烏克蘭的影響力,整個中東陷入暴力無政府主義狀態,中國急欲於國際舞台上展示力量之際,91歲的基辛格在其新書《World Order》(世界秩序)中,以其深厚的歷史知識及豐富外交經驗,帶領讀者重溫近代世界史的重要環節,分析當今政治格局。

基辛格提到,歐洲自1648年結束長達30年的宗教戰爭,簽訂「威斯特伐利亞條約」(Treaty of Westphalia)後,以國家為基本單位的國際體系得以確立,國家之間互不干預別國的內政,以達至權力平衡。及至帝國主義退色,殖民地紛紛向殖民者提出民族自決。在美國的牽頭下,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布萊頓森林體系」(Bretton-Woods system)和聯合國。

然而,如今這種秩序模式正受到四方八面的攻擊。歐洲及美國要求所有國家跟隨西方的自由民主價值,惟歐洲大國在兩次大戰後遍體鱗傷,更掉進歐盟這個「兔子洞」;美國雖然保住超級大國地位,但不願在國際舞台上擔當更積極的角色;亞洲有中國、印度這些崛起國家,卻沒有權力平衡的概念;而在中東,伊斯蘭勢力抬頭,銳意建立哈里發統治的國家。

當對世界秩序的不同觀念相遇,結果是政局愈趨緊張,而解決辦法是在權力和合法性間取得平衡。不過,基辛格承認這條路並不易走,但認為美國可扮演重要角色。

基辛格指出,冷戰時期以後的美國,擺盪於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的「現實主義」(realism)和威爾遜(Woodrow Wilson)的「理想主義」(idealism)之間。前者重視國家利益、地緣政治和原始力量;後者則主張透過國際法和外交政策,推動全球建立民主政制。

有別於外間視他為現實主義派別的看法,他個人明顯傾向後者,認為美國縱然厭惡戰爭,亦不能置身事外,強調沒有美國抗衡,可能令極端勢力坐大,為全球帶來危險。美國必須在過分自信和內省之間取得平衡,但絕不能缺席,他特別憂慮一旦伊朗核談失敗,中東的核擴散將會一發不可收拾。對於中美關係,他則比較樂觀,認為只要不導致權力失衡,中國崛起是可以通融。(節錄)

全文刊於經濟日報專欄「國金好書」

延伸閱讀:《世界政局緊張 美國難置身事外》 (收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