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敏琳:「傻女」似木頭似石頭的話得到注意嗎?
發布時間: 2015/01/29 11:30
最後更新: 2015/01/29 11:30
香港地,天天都有新鮮事,這幾天朋友都叫我聽李逸朗的哭腔版「傻女」,我身邊的人大都以一個恥笑的態度去聆聽此歌,然而,這無礙一個火熱話題的誕生。
其實,同期朋友推介的,還有Juno的念念不忘。
念念不忘這首歌採用耿耿於懷的同樣班底製作(詞黃偉文、曲伍樂城),叫好叫座還挾帶著十年前大家對於耿耿於懷的集體回憶,見到好多人share兼quote了幾段歌詞出來,然後回帶過往K房記憶。兩條Youtube片(有聲無MV)合共三十多萬點擊率。
但李逸朗那條片(同樣有聲再加張圖),幾天而已,八十二萬點擊率。
這個年代,要唱得多好才可在短短幾天內有八十萬點擊率。(就連張敬軒和譚玉瑛那段青春常駐演唱會片段也無法達到這個效果)
今時今日為了賺曝光率,大家都寧願譁眾取寵有Like先呃。
悲哀的是,在香港從來都是「寧願有人踩好過無人講」,正如早前杜如風的流行首爾被大肆討論後,最終成功製造話題,無論你讚好彈好,大家因此而聚焦在她的節目上,這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無論我說甚麼漂亮說話都無法掩蓋香港人(包括我)個個都有獵奇心態,嘴裡說得漂亮但最後大家愛看的都是些荒唐走調的戲碼。
就如天堂鳥的MK-Pop、阮民安的踩唔死我,大家笑笑笑笑笑,話題就這樣製造出來了。
又如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那類型的歌唱節目,大家都說為甚麼要上去這個不公平的節目,然而陳潔儀早在好幾年前已出了隻碟翻唱心動,那時卻很少人留意,直至她於節目亮相、然後又被淘汰,才突然火紅。
娛樂圈又好、樂壇又好、又或者是我們整個社會都好,我們時時刻刻都在製造話題,製造一些易入口的東西好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有趣味。
有demand才有supply,我開始想像李逸朗自資出碟時,也許想過了千百種方法如何翻身,到最後卻只能採取這種方法去博得大家關注。
他唱歌本來就不算好聽(基本上大把唱歌好聽的人也不容易翻生,就像彭家麗,大家記得她,也只因有個朱主席走哂音作gimmick)又沒甚麼話題,蘋果日報說他捱了一段窮日子,然而今日社會又有誰會在乎?
他自資了六位數字出碟,像賭博一樣不成功便成仁,於是兵行險著,根本沒有人想過歌曲可以這樣演繹,無論讚好彈好,他還是贏了,贏了曝光率,現在全世界都知李逸朗回來了。
當然,我可以繼續說些音樂不應這樣做呀、這樣只是歪路呀、Like數不代表一切、點擊率高也不等於大家認同乜乜乜,
但香港就是這樣一個殘忍的地方,舞台那麼小,大家時刻都在爭取聚光燈和話語權。
大眾文化當然可以寄寓很多意義、可以有很多層次,但同時它也是可以很淺薄的,因為大眾本來就不是甚麼高質素的觀眾,我們都只是一班但求笑下消遣下的觀眾。
所以TVB永遠不死、愛回家永遠長播長有,有因才有果。
你說悲不悲哀。
原文刊於鄧敏琳個人網誌「生活在他方」,獲作者授權轉載。
撰文 : 鄧敏琳 環保團體「豐剩」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