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鳥俠》:找回剎那光輝
發布時間: 2015/01/30 16:23
最後更新: 2015/05/07 08:59
這些年來,超級英雄的電影大行其道。從單一一位超級英雄,至集齊幾位超級英雄合作的電影全部都愈拍愈有。現在,個個懂得鐵甲奇俠背後的是Robert Downey,Jr.,蜘蛛俠是Andrew Garfield(二千年的Tobey Maguire已是歷史),但二十年後,面具下的人觀眾又記得多少個?
今屆奧斯卡的大熱門之一的《飛鳥俠》同樣與超級英雄有關,但沒有了飛簷走壁的超能力場面,而是回到最基本,說一個曾演超級英雄演員在遲暮之年的追尋。
這是一個演員尋找自我的歷程。曾經憑著超級英雄角色而享負盛名的Riggan Thomson(Michael Keaton),轉眼年屆六十,出現身份危機,渴望藉百老匯舞台的演出重振聲威。他雖因飛鳥俠成名,但心底裡看不起這類無稽的角色,於是他當年放棄接拍第四集,渴望當上一個真正的演員,一個觀眾真正認得而不是單純飾演「飛鳥俠」的演員。
電影沒有交代Thomson中間幾十年的發展,但憑著當下的模樣,觀眾對他的認識僅是「飛鳥俠」,記者對他的介紹依然是「飛鳥俠」。即或有人喊出他的名字,簡介還是離不開那三個字──「飛鳥俠」,可以猜想他的發展並不順利。但,他沒有因此調整心態,學習隨遇而安,反而陷在一個自我的危機中,不服氣自己是個過氣明星,不惜加按物業,演出雷蒙卡佛(Raymond Carver)的劇作《當我們討論愛情時我們討論什麼》(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作翻身之作。
在電影裡,Thomson一直在名氣的泥濘中兜轉。他要成為眾人的焦點,看身邊的人不順眼,所以他覺得拍檔Ralph(Jeremy Shamos)演投差,暗中造了手腳,讓Ralph受傷;換上了當紅的Mike Shiner(Edward Norton),他又接受不了Mike把焦點搶走(戲內戲外Mike的確都搶鏡)。
他討厭明明自己在場,卻被人忽視,無法接受這個曾經成名而最終寂寂無名的自己。於是,他不時與心魔(飛鳥俠)對話,想擺脫他,又不自覺回到他的懷抱──幻想自己有超能力,幻想自己能飛,成為他最渴望的形象。
當然,觀眾終究發現他那次最自由最滿足的城市飛翔,原來只是一趟的士之旅。
《飛鳥俠》最為人討論的還有那長鏡頭拍攝手法。整齣電影彷彿一鏡到尾(尤是前段在劇院穿梭),視角不是最方便觀眾的角度,有時我們只聽見聲音而見不到演員,有時只見到演員的背部。
這種方法有如親臨現場,跟著鏡頭不斷在百老匯的前台後台穿梭,見證不同的大事,於是我們發現故事說的只是短短幾日之間的事,但各人的關係已經不停轉變,心態也轉變,各有各忙。
然而,當鏡頭回到Thomson身上,好像一切凝固,一切不變──不是那齣能令他傾家盪產的戲劇,而是他如何再闖高峰。他說女兒Sam(Emma Stone)令他擔憂,但言談之間,重點很快就從女兒回到他身上;與前妻的幾次短暫對話中,他都在說自己,如何重建自己的名聲如何如何如何。他依然被困在自己的心魔中,關注點由頭到尾只有一個。
很多人提及Michael Keaton正是超級英雄出身,做Thomson這個角色,特別有味道。或者是。超級英雄是一個標籤,但Thomson的問題究竟因他曾飾演超級英雄,還是因他嚐過成名的滋味而無法自己只是報章的一角而不是頭條?他這種害怕被觀眾忘記,會不會就是很多藝人演員光輝背後的恐懼,而Thomson只是幸運,因有過超級英雄的光輝,所以他很容易再回到那些不存在的幻想中,重新經歷那一個自己?
《飛鳥俠》是一種感歎,名氣如流星,劃破了長空,留下痕跡,但很多消失。作為過氣明星,那是一種難以接受的結局,這一部分電影拍得很細膩。
一氣呵成的長鏡,最後好像是這個老人喃喃自語的回顧,前後台的不斷交替,讓陝小的空間產生了一種張力,這裡的地方很小,不願被困在這裡,卻是一道門讓他回到大眾的關注;後來,他走出劇場,空間大了,他得以飛翔,原來只是個人的幻想。他好像想通,其實不,只是頑執的層次又上了一層,以一個很演員的方式把自己再次帶上了頭條。
《飛鳥俠》是今屆奧斯卡大熱,與《布達佩斯大酒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同樣取得最多九項提名。這兩齣不是主流的商業電影,《布達佩斯大酒店》笑中有淚,《飛鳥俠》是更一面倒的慨歎。
這慨歎有血有肉,毋須站在鎂光燈前才明白,我們都有過自己最滿意的日子,離開以後,就不斷地要回到過去,又或再闖高峰,但成功的人有幾多個?有很多人能像背景音樂的鼓手一樣,從劇場外打進劇場內?從這一角度,《飛鳥俠》的人性更有味道。
的確,離場之後,我們明白電影雖然命名為《飛鳥俠》,明星有,信息有,但因不是那一類荷里活式的超級英雄電影,叫座力不能相提並論,彷彿又明白那個固執的Thomson多一點。
Thomson的結局,導演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開放了。他終究選擇自殺,還是如願的飛翔,Sam給了一點提醒,我們自行補足就好了。
原文刊於《評台》、作者網誌《僞文誌》及fb專頁,獲作者授權轉載。
撰文 : 程思傳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