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版Kickstarter   你有創意幫你實現

職場

發布時間: 2015/02/06 18:36

分享:

分享:

前HP香港軟件部總經理胡顯德,希望建立一個港版Kickstarter,幫助有志創業的年輕人。(相片來源:iMoney智富雜誌)

英國力爭成全球第一FinTech中心,政府不但提供政策扶助,亦針對P2P借貸和眾籌(Crowdfunding)等創新金融產品立法監管,保障投資者權益和開拓中小企融資途徑。

倫敦市長約翰遜(Boris Johnson)經常對外宣揚倫敦作為全球創造最多FinTech職位的城市,較紐約和矽谷總和還要多,英金融科技公司年收入達200億英鎊(約2,356億港元)。

香港跟倫敦同樣依賴金融業支撐經濟,但發展新科技方面香港卻並不積極。

有指香港FinTech市場價值不足1億美元,而政府亦沒有相關法例鼓勵或監管金融創新,導致有意開發互聯網金融的人才都北上發展,就像「都都寶」的何宗盛和「WeLend」的龍沛智都正積極開拓內地市場。

香港留不住FinTech人才,年輕人想創業困難重重。

事實上,近年愈來愈流行的眾籌,是2008年金融海潚後,協助中小企融資的民間自救方法,歐美政府眼見成效顯著,才紛紛立法監管,建立完善的網上融資平台。

不少港年輕人都曾越洋到美國的Kickstarter網上集資創業,但由於申請者有國籍限制,成功集資的只佔少數。

港人網上集資隨時犯法

在香港,年輕人創業若想網上集資是犯法的。

凡公開發布集體投資計劃均受證監會《證券及期貨條例》監管,需領有牌照,而私人公司股東數目亦不可超過50人,所以投資眾籌在港暫時仍無法實行。

眾籌辦不到,不等於創業者沒有融資的需求,前HP香港軟件部總經理胡顯德,以往工作經常接觸到大學生,他發覺香港年輕人不乏創意,對時裝、電子產品、電影等都有天馬行空的構思,

但他們缺乏的始終是資金和指導。

因此,他始終希望建立一個港版眾籌平台,提供專業指導和產品製造的途徑,協助他們實現夢想。

Hatchya以大學生為首要目標,因此以贊助大學迎新營宣傳,希望吸納具創意的年輕人。圖為大學生設計的紀念品。(相片來源:iMoney智富雜誌)

為創業者游說投資者

全球最大眾籌網站是Kickstarter,胡顯德搞的跟Kickstarter最大分別,是他們的門檻不高;Kickstarter申請者必須是美國人(或英國、加拿大等國籍)、18歲以上、擁有美國地址、銀行戶口等,而且要上載一段製作精美的介紹片段,

有創意的年輕人可能連拍片或樣辦都無能力支付,因此我們的目標是在最初階段尋找並協助具潛力的創業計劃。

由於香港不可隨便公開招股,因此他們會主動為年輕人籌集資金,例如向有興趣投資的製造商,游說他們出錢出力支持創意項目,如果方案成功推出,便會介紹發起人到贊助商的工廠生產貨品。

胡顯德形容他們是一站式由籌錢、宣傳、指導、生產幫助年輕人,雖然有別於歐美的眾籌平台,但出發點都是提升香港的創意工業。

眾籌Crowdfunding危與機

  • 機:協助中小企融資

Kickstarter去年吸引全球330萬人投資或購買產品,集資額高達5億美元,實現了2.2萬多個方案,為有意創業但缺乏資本的中小企帶來融資及發展機會。

  • 機:預售產品試水溫

眾籌平台有助產品開發者預售產品,並早獲資金經營生意,而且預早測試市場反應,避免投資失敗。

  • 危:投資者風險高

眾籌平台對投資者只負有限責任,若集資成功,但產品開發失敗,投資者須自行跟產品發起人交涉,眾籌平台不會協助追討。

  • 危:全球曝光易被抄襲

Kickstarter一類平台全球知名,產品開發前高調公開容易被抄襲,有建議應先申請專利才網上集資,但這又增加了額外成本。

  • 危:立法過程繁複

由於金融科技發展迅速,而眾籌牽涉集體融資、投資、買賣,政府須針對性立法,才有效保障投資者、消費者和融資平台的權益和責任,香港暫未對眾籌有任何立法諮詢。

(節錄)

原文刊於《iMoney智富雜誌》380期(收費閲讀),標題經TOPick 修改,原題為「眾籌篇 港版Kickstarter  激發大學生創意」

iMoney智富雜誌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