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代的尾巴:報紙檔

City

發布時間: 2015/02/16 12:00

最後更新: 2015/05/07 11:29

分享:

分享:

相片來源:本報資料室

今時今日,撐小店幾乎變成道德堅持──地產霸權,官商勾結,天價租金趕絕小商戶,雲吞店都變成金鋪藥房。

本土文化被消滅,同樣被高樓價的壓榨得喘不過氣的小市民義不容辭,齊聲撐小店,這也是無可厚非。不過,只要稍稍留意,「全城撐小店」行動很大程度上是「全城撐食店」 。

從豆腐店到雲吞面攤,只要有人報道,面臨結業的食店幾乎都獲得市民用行動支持,即使逃不過結業的命運,在結業前也座無虛席。

不過,同樣是小店,不以食爲主打的店鋪就難做很多;即使有媒體報道,也不見得對生意甚麼幫助。無他,消費的前提是有需求。

民以食為天,分別不過是到哪裏食。但如果一件事物根本沒有的需求,再多的不捨也難改式微的現實。

報紙檔就是很好的例子。

相片來源:本報資料室

式微的報紙行業

從前,總有一家報紙檔係左近;現在就算有,感覺也甚為凋零。位於中環皇后大道中的報紙商譚小姐年過四十,自小跟爸爸跑報紙檔,熟悉行內運作,中五畢業後短暫打過其他工,便回家接手報攤,一直做到現在。

傳統媒體盛行的年代,報紙檔一天賣過千份報紙,每逢有社會大事發生,生意更驚人,例如六四期間,報紙檔每天賣幾千份報紙,譚小姐一家應接不暇。

不過,面對迅速興起的網媒,報攤的生意一落千丈。譚小姐的報攤開在中環鬧市,人來人往,卻也只有上了年紀的上班族風雨無改地買報紙;年輕低頭族盯著螢幕,飽覽中外大小網媒,根本無視報紙檔存在。

譚小姐苦笑,一天能賣上一百份報紙已是奇蹟,除了最好賣的《東方》、《蘋果》外,其他報紙銷情都非常一般。

呢個唔關政府事,唔關地唔地產事,係閱讀習慣改變左,大家都上網,唔買報紙。

由於大眾不依賴傳統媒體,即使早前雨傘運動進行得如火如荼,對銷情也無甚幫助。

頭幾日賣多左幾十份,後來都冇喇,日日頭版都係雨傘,d人都見怪不怪,唔會因此特別買報紙。

連鎖店做壞規矩

雖然報紙需求沒錯是減低,但說報紙檔的困局跟財團、連鎖店無關,卻不盡然。事實上,連鎖店 OK 和 7-11 於早年帶頭送膠袋紙巾,又把日報由七元減價至六元,都是對報攤的致命傷。

相片來源:本報資料室

你咁樣減,我地一定要跟,不過我地通常過左中午先減,減低損失。但有行家彈弓手,個客話收六蚊就收六蚊。

 

其實,你就算咁早收六蚊,都冇可能同通街都係既 7-11爭。搞到我地冇得做,爲乜?

連鎖店的做法,除了讓報攤雪上加霜,明顯也導致同行惡性競爭,最後造成壟斷。早前,譚小姐附近共四間 7-11 和 OK 就倒閉至剩下一間,這間獨市連鎖店立即取消送膠袋和紙巾。

世態炎涼,也許就是我們心裡總對連鎖店有芥蒂的原因。

為了減低成本,譚小姐每天早上四點多出門,親自到各大報刊發貨處取貨。

她說:

《蘋果》係 8 號碼頭,其他分散係唔同地方。自己去攞,來貨價就打七五折,如果好似 7-11 咁由發行商直接發到店內,就得八折。

銷情慘淡 小心入貨

由於競爭激烈,譚小姐每天中午過後也會把報紙由7元減至6元一份。以來貨價 $4.55 來計算,利潤真的不多。眾多報紙中,只有跑馬報鐵價不二。

跑馬報一星期只有一次,來貨價要 $4.90, 不過有玩味,唔減價都有人買,點解要減?

譚小姐振振有詞。

雜誌方面, 最有保證的是八卦、旅遊雜誌。其餘的,一個月賣出兩本是正常,四本是少有 。

就算係旅遊雜誌,都唔係期期好賣。封面講東南亞咪好賣 d 囖。例如日本韓國。歐美同其他地方做封面都冇人買架。

她說。眾多雜誌中,以寫錶的最慘淡。

得個擺字,我都唔想入。

譚小姐不看好行情,但笑言也有看失的時候。

《100 毛》推出時,我以為又一本垃圾,點知又賣到喔!不過我唔識欣賞,睇唔明!

我以為半生賣報的她對報刊會有情意結,誰知她連連搖頭,說從來不看報紙。

做果行厭果行,你做落就知!

禁書另類市場

跟旅遊八卦雜誌同樣放在報攤最當眼處的,還有《爭鳴》、《前哨》、《明報月刊》等議政雜誌,都以國內政事爲封面,不乏大陸旅客問津,成為報攤另一大收入來源。

佢地一定首先問,帶唔帶得番大陸?我開頭都唔識答,而家我回答,偷偷摸摸!

我不禁唏噓,在商務、三聯都停售禁書的時代,報紙檔這點特色還能持續多久?而這點特色,於我們的社會又有怎樣的意義?

訪問尾聲,筆者越問越不好意思:如果遇到困難的是食店,我還可以多多光顧;可是實體報紙,我已經很久不看了,甚至連寫文章也放在網媒,根本無法直接幫助報販。我硬著頭皮問譚小姐:

其實,你咁樣做生意生唔生活到?

如果你已經上左岸,樓又有喇,子女又大喇,咁咪做落去囖。如果而家先入行,當然冇得做啦!

譚小姐身旁,不知何時多了一位嬸嬸,是上一輩報販,現已退休,湊完孫就過來坐坐。譚小姐一邊賣煙,一邊跟街坊聊天,一邊指示遊客「九記牛腩」的位置(已經是訪問中途第五個問路的人了,食店的客源多充足啊!)

算啦,政府唔好逼我地搬上樓就好好喇。呢行搬上樓冇得做架,又冇得同街坊傾下計…

她笑。

經營困難,加上政府在 2000 年停發固定攤位小販牌照,(只會按情況考慮因年老、健康欠佳或其他合理的理由,而考慮小販牌照「轉讓」申請)。

報攤萎縮幾乎是必然的事實,罕有地不是靠「撐小店」的精神就能解決。

不過,與其說報攤是一門生意,不如把它看成時代的尾巴,或者是舊社會生活方式的一種呈現,可能更為貼切,也更為近人。

原文刊於《說故事的人》;程沛 (Mona C)fb專頁 ,文章經作者授權轉載。

撰文 : 程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