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耀政壇上的6件大事

社會

發布時間: 2015/03/23 10:11

最後更新: 2015/05/06 11:09

分享:

分享:

(相片來源:法新社)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叱吒新加坡政壇超過半世紀,他將一個欠缺天然資源的地方,發展成一個發達國家,「神級」地位無可代替。

以下就是關於李光耀的6件事,讓你加深了解這名新加坡政壇教父:

1. 開國之父

李光耀於1923年出生,是廣東客家人第四代移民。他的曾祖父李沐文早於1862年從廣東移居到馬來半島一帶。而李光耀的祖父李雲龍希望他接受英語教育,令他自幼受英國文化薰陶。

1949年李光耀在英國劍橋大學考獲一等榮譽法律學位,之後回新加坡後當律師。

1952年,因代表罷工郵差與政府談判而聲名大噪,為他從政之路奠下基礎。1954年10月,他成立人民行動黨,爭取自治。1959年新加坡自治邦成立,他成為首任總理。

1963年,新加坡與馬來亞合併成馬來西亞聯邦,但因經濟和種族問題有嚴重分歧,1965年被逐出聯邦,被迫宣佈獨立。

在1967年,他曾經表示:

如果你要人們認同和重視你的言論,你就必須在大家面對危機,水深火熱的時候挺身而出。

顯示出他當仁不讓的情操。

2. 管治模式

新加坡獨立後,李光耀推行多項政策促進經濟發展,令新加坡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在民生政策上,他創立公積金和組屋等制度,又在新加坡舉行無煙週和禁止香口膠,致力令新加坡成為清潔的花園城市。

李光耀掌政的年代禁設賭場,他更拒絕辦一級方程式賽車的建議。在1970年代,澳門賭王何鴻燊曾建議李光耀開設賭場,他一口回絕:

No, over my dead body!

意思是除非我死了,否則休想再提。由此可見他強悍的作風。

不過,在李光耀治下的新加坡經常打壓反對聲音,大部份傳媒都受政府操控,新聞自由受限制。在法治和廉政方面,李光耀主張嚴刑峻法和高薪養廉,令新加坡成為犯罪率偏低和廉潔的社會。

另外,李光耀實施雙語政策,首先確認英文作為「第一語文」、中文作為「第二語文」,各族群都需掌握自己的母語。

雙語政策把新加坡從語言復雜的前英國殖民地,演變成一個多數人都通曉英文,同時懂得自己母語的團結國家,李光耀曾表示雙語政策是建國的其中一個基石。

3. 垂簾聽政

在1990年,李光耀辭去新加坡總理職務,交捧給吳作棟,但留任國務資政,在當地依然有相當影響力。

2004年,李光耀兒子李顯龍接任總理,李光耀改任內閣資政,及至2011年才辭去內閣所有職務。

李光耀辭任總理後曾表示:

假如有一天,我無法再學習新事物,並與世界脫節,我將變成廢人。

4. 兩岸三地政治影響力大

李光耀與中國和台灣維持特殊的友好關係,主張兩岸統一,他在兩岸關係上亦發揮居中調和的角色。在國際舞台上,他亦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李光耀與台灣方面的聯繫十分密切。早在1970年代,新加坡與台灣展開多項軍事合作,他本人也多次訪問台灣,與蔣經國的私交很好。2000年陳水扁上任後,李光耀曾兩次訪問台灣,但與陳水扁關係一般。

與內地方面,自70年代末,李光耀開始與中國內地交往,雙方都放棄了60年代時的敵對政策。於1990年,李光耀親自致信予中國領導人,與鄧小平共同開啟中新建交進程。

1978年,鄧小平訪問新加坡,李光耀曾向鄧小平提出停止向外輸出革命:

停止馬來西亞共產黨和印尼共產黨在華南的電台廣播;停止對游擊隊的支持。

其後鄧小平接納他的意見,停止支持東南亞國家的共產黨。

對於六四事件,他曾公開為鄧小平辯護,但事件發生後,新加坡也曾向香港居民發出2,000份移民簽證。

5. 亞洲價值觀

李光耀提倡亞洲價值觀,推崇儒家思想,反對以西方人權標準看待亞洲國家,認為亞洲國家不需要完全依照西方的價值觀行事。

1994年,李光耀在美國《外交》雜誌的訪問中提到:

西方人相信好的制度可解決問題,東方人則強調家庭的重要性。

「亞洲價值觀」被中國以至亞洲多國推崇備至,但西方論者認為「亞洲價值觀」只是推行強權政治和侵犯人權的藉口。

6. 後李光耀時代

李光耀與妻子柯玉芝(中)和兒子李顯龍(右)。(相片來源:法新社)

新加坡《聯合早報》分析指,後李光耀時代最大挑戰是新加坡社會的政治和選戰壓力越來越大,人民行動黨有分裂危機。有評論亦認為李光耀逝世後,新加坡將冒出更多反對聲音,李顯龍的政權會被受威脅。

《金融時報》則指出,新加坡樓價高企,貧富差距加大。移民政策也引起民眾不滿,成為後李光耀時代的隱憂。

李光耀與妻子柯玉芝(左)和兒子李顯龍(右)。(相片來源:李顯龍fb)

李光耀一直甚為讚賞李顯龍,在2005年他表示:

如果我不曾任總理,李顯龍應該早幾年就可當上總理。我不能任由無能之士擔此重要職位。

李顯龍可不可以在後李光耀時代秉承乃父之風,領導新加坡走上新里程,大家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