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棚藝術展覽《小心空隙》:高牆秘密與幻想

休閒

發布時間: 2015/03/22 15:05

最後更新: 2015/03/22 15:05

分享:

分享:

相片來源:Hoarce Chan

我對現當代藝術認識極淺,Art Basel 雖然慕名,但始終興致不大,倒是有時候朋友介紹的小型展覽,更能吸引我注意。

上星期六去「牛棚藝術村」,參觀「1a 空間」策劃小組首次籌辦的《小心空隙》(mind the gap)展覽。其實這是我第一次去牛棚,很多東西都覺得很有趣可惜沒甚藝術修養,不識品味細處,只能牛嚼牡丹般匆匆看了一遍。

事實上,九龍城區,有趣的何止牛棚,像牛棚外九龍城道與馬頭角道交界的那一連舊樓,其用色、佈局、建築,與及數十年歷史交織出來的人情故事和關係網絡,在今天看起來都不比牛棚藝術村內的展品遜色,不過歲月過去,只怕敵不過「發展」的催逼、摧殘了。

後來《電影現場之旅》作者奇夫先生提醒我這是郭子健《野.良犬》(2007)取景處,可惜我沒有準備,錯過了這次觀摩、對照電影場景的機會了。

《小心空隙》展出了八位小組成員的作品,小組視空隙為:

介乎於範圍與範圍之間,狹窄得難以盛載任何事物,一種空間的剩餘,可以於一秒內出現或消失。關閉的門徹底分隔兩個空間,然而若留下縫隙,即暗示窺視的可能,甚或勾起探看的欲望,故事由此展開;也就是說,空隙常常是可能性誕生的場所

這八件藝術作品,風格各異,關注點也不相同(「無論是選用的媒介、處理的問題盡皆不同,以致或寬或窄的空隙俯拾皆是」),但同質者,就在於他們發掘各種「可能性」的探索精神吧。

 對影迷來說,這八件作品,感覺最親切的自是馬琼珠取材自費穆傑作《小城之春》(1948)與森田芳光名片《其後》(1985)的電影定格的「做壞了的作品」(收藏級打印),不過從前在香港電影資料館已看過同系列的創作,失了驚喜感,從壞處重新發展(及再展)的意義,也似乎未能扣緊、發揮「空隙」的大主題。

相片來源:Hoarce Chan

因此,這次我最感興趣的,乃葉建邦的 “blank",展者形容這份作品將「盛載重大或瑣碎歷史的報紙化整為零」,「失去了文字的報紙變得輕巧像廁紙,公共敘事與個人強迫行為忽然合而為一」,

但我想到的可是失去了文字與影像(在報紙上就是照片),歷史頓時變得疏落、間離、輕薄、空洞,更容易隨意被人塞進各種「別有用心」的概念,縱如裝飾陳設般美觀,卻滿是可怖與恐懼的空隙,教人不安和憂慮。

不過即使沒有了文字,也許還有口述歷史,或重大、或個人、或公共、或私密,只要有故事流傳,人(類)就能不滅。

相片來源:Hoarce Chan

說到「口述」,就要談到查映嵐的「(失靈)回帶機」了,這作品初看並不起眼,只是一部置在地上的孤零零的古舊卡式帶錄音機兼幻燈投影器(這個型號也失蹤已久了吧),

但她「把過期情感打散成殘句再重組成虛構的敘事」,聽她的錄音,一場「不屬於我的、關於失戀與超越的敘事」,一個個「痛苦」的記憶,一段段「生命軌道的交織」,就在展館中回盪不已。

這些她說是「畢生寫過最不堪的文字」,如今卻成為了參觀者還魂的想像與思憶,一來一回,也可說是一場記憶還魂記吧。

空隙的意義,也許就在於不經意地,在龐大無聊且不著邊際的高牆間,悄悄地保留可讓秘密、幻想、眼淚溜出來的機會吧。

《小心空隙》展期至本月底,作者有誠意,推薦各位前往參觀呢。

 看過《小心空隙》,閒逛至馬頭圍道,終於找到這家傳說中的「哥登堡餐廳」。家住天后,小時候,暑假期間父親偶爾會帶我去百樂戲院看《龍珠》劇場版動畫,之後總會去隔鄰的哥登堡餐廳吃紅荳冰,滋味至今難忘。

百樂戲院與哥登堡餐廳,現在都已消失十多年了。一直知道馬頭圍道還有一家,但懶動身刻意到此處用膳,今天,終於可嚐到當年的味道了﹗對這餐廳沒情意結者,未必明白我們的感動呢﹗

全文刊於作者網誌,獲作者授權轉載,標題經TOPick 編輯修改,原題為〈「1a 空間」策劃小組《小心空隙》(mind the gap)展覽〉。

撰文 : Horace Chan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