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李光耀到黃之鋒 香港要甚麼領袖?

City

發布時間: 2015/03/31 16:59

最後更新: 2015/03/31 19:58

分享:

分享:

(相片來源:資料圖片)

新加坡國父李光耀逝世,加上《財富》雜誌評選黃之鋒為全球10大傑出領袖,令人想到到底政治領袖需要什麼特質?

言論自由行行政總裁黃永在《經濟日報》撰文指,世界各地的政治領袖,可分成4類,分別是:

1. 強人領袖

2. 工程領袖

3. 金融領袖

4. 解困領袖。

他認為香港欠缺金融領袖和解困領袖,並指出政治領袖不能只說「不」,要向市民提出具體方案解決問題。

全文如下:

新聞不斷分析李光耀的家長式管治,如何影響新加坡人;上周五,《財富》雜誌評選黃之鋒為全球50位傑出領袖中,排行第10。港人可能在上星期已不經意地反覆思考,到底甚麼是政治領袖?

但坊間的「今日威權政治已經過時」或是「政治領袖就是人民英雄」一類言論,未免太過概括。本文試從大歷史闡釋政治領袖的轉變,再把分析結果套用在本港未來的3級(區議會、立法會、特首)選舉,希望能為有志服務香港社會的賢達提供答案。

4類政治領袖 時勢造英雄

所謂大歷史觀,簡言之,便是以時代變化為單位的分析觀察。不同的狀況與環境,需要不同類型的領袖。就政界而言,現代領袖的共通點及起點,是不以帝王自居,因無世襲王朝,任期有法定限制。自此起點,世界各地的現代政治領袖,可約略分成4個時期:

⑴強人領袖——所謂亂世出英雄,這類領袖的代表人物是二戰時期,英國的邱吉爾、法國的戴高樂;到了南半球,就是非洲及南美的軍事強人領袖。

而毛澤東、李光耀也可歸納到此一類別。他們的最大特色,是個人風格強烈,一意孤行,魅力非凡,嚴格來說不算有施政,而把管治視作軍事行動,教人相信追隨他可脫苦海;只要信,不要問,建立神一樣的神秘感。

⑵工程領袖——百廢待興之際,往往就是這類領袖崛起之時,其代表人物是美國的杜魯門。很多人或忽略了,其實江澤民及胡錦濤皆是工程師出身。也因此,曾蔭權任特首時期,「十大基建」是其管治重點。

某程度上,這類政治領袖都是凱恩斯主義(Keynesian Economics)信徒,認為政府可透過公共投資刺激經濟,提升內需。

⑶金融領袖——基建不能無止境,因為產能很快過剩。如何改善人民生活,得培養出中產階層才行。全力改革金融制度成了這類政治領袖的使命,代表人物包括戴卓爾夫人、列根、鄧小平。

留意這類領袖的政治主張,往往會被標籤成某種主義,如Thatcherism、Reaganomics,當然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⑷解困領袖——也許金融型領袖跟銀行家聯手太久,始會出現2008年系統性失衡的金融海嘯,然後世界各國的政治領袖,則被迫要在資本主義崩潰下,重新尋找一套可令人信服的論述。有些國家相信學者,像意大利便以經濟學者蒙蒂接替貝盧斯科尼出任總理,而其後接替的萊塔,則是法律博士。

香港一直欠缺 解困型領袖

但舊有論述擺脫困境的能力,仍未能說服新世代,故有很多國家的選民,索性接受一套,出自無包袱的年輕人的新說法,像意大利和希臘的倫齊及齊普拉斯,都是其國家史上最年輕總理。

另一方面,金融海嘯也令大國的關係改變,像奧巴馬便提出多邊合作主義,而習近平則有新型大國關係。

把以上現代政治領袖之分析套用在港,董建華有個人特色,但稱不上是強人;曾蔭權和梁振英實際上都是以基建為主:一個推十大基建,另一個獨沽一味講房屋。

香港人感到困惑,是因為人們既欠缺第⑶型領袖去轉變經濟結構,也沒有第⑷型領袖為城市提出新論述——隨着中國在不同領域上與世界接軌,香港再不是內地主要跳板,甚至是最強的金融銀行業,中國也以自己的力量創立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當舊角色逐漸退色,香港未來應該是一個甚麼樣的城市?誰能夠給予一個教香港人信服的答案,誰就是真正的領袖。

在此落寞而想像空白的時期,人們自然會寄望新面孔(因為舊面孔叫人太過失望),傳媒敏感度高,所以黃之鋒得以上了封面、入了十大,但他極其量只是個政治人才,不是一個政治領袖。

除了因為佔領末段,他決定絕食的一意孤行,像爭曝光多於爭民主外,更重要的是他願景中的香港,除了無國民教育及有公民提名外,其他欠奉。

勿只說「不」 需講明甚麼才「得」

所謂政治論述,對於一般人來說,既不是雄宏高深大理論,也不是細膩動人小故事,而是大家共同探索未來而得出的答案。

這答案的本質,是有能者能確實執行。即政治領袖的任務,是為社會問題尋找合適的答案,並確保這個「答案」能暢順實現,「知其可為而在限定時間內為之」:對區議員來講,不要蛇齋餅糭?那我的社區又要甚麼?對立法會議員來說,不要8.31框架,那2017年我選甚麼?

對特首而言,香港不靠金融、地產、旅遊,還有甚麼產業會有長足的發展?政治領袖不能只說「不」,而需要向市民闡明甚麼才「得」!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