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推中文App 唔識英文都可以扮型

職場

發布時間: 2015/04/15 17:14

最後更新: 2015/05/08 10:07

分享:

分享:

《經濟學人》副主編Tom Standage(左)指華人市場潛力大,不過營銷上要下功夫。

生活網絡化,各行各業紛改變營運、營銷模式,已有171年歷史的《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也要順應潮流,上星期推出首個中英雙語手機App《經濟學人‧全球商業評論》。

其副主編Tom Standage謂:

大家習慣用電話看資訊,早扭轉業界生態,推出App版內容是必然之事。媒體要超越印刷,增加新的消費和閱讀模式。

Tom表示,鑑於媒體特性有別,消費者的閱讀習慣會不同:

我們留意到,App和實物之間,不少學生都會選擇買雜誌,估計是為了「扮型」。比起來,App純粹提供資訊的角色更明顯。


另外,拿着實物閱讀會較專心;用App時會收到短訊、提示,讀者易分心。

《全球商業評論》現已在蘋果App Store、Google Play及其他Android網店上架,介面支援繁簡中文及英文。 (相片來源:《經濟學人》)

針對習慣,新App決定以4方向發布內容:

1. 讀者注意力低,文章分析要簡單、扼要,篇幅較短。

2. 經市場研究發現,內容較受歡迎的商業、金融、科技版及追蹤全球趨勢的文章會成重點。

3. 加入多媒體內容,例如短片、圖片,配合手機上的閱讀性質。

4. 介面簡潔、易操作,用家易上手。

Tom希望,藉多媒體資訊新增功能,助App成獨立產品。

想同時吸納新舊讀者。對老讀者而言,App是新渠道,較有互動性質的內容。

《經濟學人》過去曾推出「The Economist」、「The Economist Espresso」等Apps,今次推出《全球商業評論》,意義上有分別:

新App的重點,不僅是科技產品。事實上,這是我們創刊來首次以雙語發布內容。

中文被選做首個外文內容,全因華人市場潛力夠高。「全球的潛力華人消費者,可達到500萬。」Tom表示,中國的商業發展迅速,相信不少華人會買新App學英文。

「App內可自由切換語言,有些人可能會用來學英文商業用語。」他指中文已成另一商業語言,因此有推出中文內容的必要。

亞洲用家 少買網上內容

Tom透露,下一步可能會發展日文、葡萄牙文雙語App,但計劃尚在研究當中。「想先從《全球商業評論》拿經驗,了解亞洲市場對雙語App的接受程度,及運作過程、策略成效。」

他解釋,進軍亞洲市場有一定難度。「《經濟學人》在外國的排名很高,在亞洲的知名度卻不算大,宣傳上已要花一段時間。」

此外,外國市場早已習慣往App上花錢,亞洲卻不然。

亞洲對互聯網的印象是免費,未必會付錢買網上的內容。要借教育,在這方面下功夫。

保證繙譯質素 低價吸客

為吸引人購買新App,Tom指要保證繙譯質素,令人感「物有所值」。

中文市場早有流傳質素不令人滿意的非官方繙譯本。我們譯稿後,會由通曉中英文的編輯負責審稿,盡力保存原文風格,兩層檢查有保證。

集團未有大幅增加全球編採人手,現每月初先上載10篇文章,周一至五每日多上載1篇,即每月共有30篇文章上架,分攤上載時間有助減輕繙譯壓力。

推出初期,亦以低價招徠。首兩個月讀者可免費試用,往後訂閱費每年75美元(約港幣581元),或每月7.99美元(約港幣62元)。營運模式以訂閱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