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圖騰》:比狼性更兇狠的人性

休閒

發布時間: 2015/04/17 18:18

最後更新: 2015/05/07 09:20

分享:

分享:

《狼圖騰》電影海報。

談起狼,總是聯想起負面的形容,兇狠,冷血,狡詐。不曾像陳陣(馮紹峰)所說,對狼有過天生而來的敬畏,更莫說會被狼迷住。

然而,改編自姜戎的同名小說,由法國導演Jean-Jacques Annaud執導的《狼圖騰》就以一個知青的觀察,對狼的迷戀,給我們提供了另一個角度 ──

狼或者兇悍,但人性的貪婪相比狼性更兇殘。

生於城市,長於城市,對狼沒有太多認識,直至《狼圖騰》才首次如此近距離觀察狼。戲中多個近鏡意圖呈現牠們的冷傲,從眼神流露出震懾的殺意。

牠們的確兇狠,出手迅速。而且聰明,靜待時機,一旦出擊,誓把獵物一網打盡,正如狼群追擊黃羊,又或狼群夜襲馬群的一幕,就能突出牠們的強悍兇猛。

話說回頭,狼性雖然兇殘,但蒙古族人、羊群與狼群卻能一直(非完全和平)共存。

直到人類霸道式的介入,才強行地破壞這個長久以來的平衡。

蒙古族人遂水草而居,敬拜騰格里,與自然共生。陳陣以為狼把黃羊吃掉殘忍,畢利格(巴森扎布)卻說黃羊才是他們的敵人,把草吃光,而草是整個生態系統的初步生產者(primary producers)。

話雖如此,族人不會獵殺黃羊,也不會隨意獵殺對羊群有威脅的狼。就算狼把黃羊殺光,族人偷羊,也不會把羊偷清光,而是預留足夠的數量給回狼群,免得餓壞牠們,讓牠們走近人群覓食。

這是一種共存的概念,意圖在大自然中尋找一個平衡點。然而,人的貪婪往往累事。

戲中,這種平衡第一次被打破,正因為人的貪婪。為了擁有一部收音機,有人把黃羊被殺的地方賣給官員包順貴(尹鑄勝),他一換頭就把所有黃羊搬走。

又,中央下命令掏狼崽(小狼),畢利格說明狼群肚餓,再掏狼崽必然惹怒狼群,招來報復。包順貴揮手說不理,留下一句這是命令。族人掏狼崽(把小狼摘死),說是獻給騰格里,但交到包順貴手中,只是用來賣錢。

相片來源:youtube 截圖

這一點,在追殺狼群的一段可見一斑。他們寧願追牠三十多公里,也說明不可以用槍殺,免得留下子彈洞,賣不到好價錢。

對官員來說,狼的價值只在於牠的皮毛。

對動物如此,對大自然如是。

畢利格口中中國最後一片未被污染的草原,轉眼間人車趕至,大興土木,飛鳥被射殺,把一片自然美地,變成一個人工住處。

土地對人的用處,只是居住,只是生產,與生態無關。所以,土層很薄,不適合種植,他們聽不入耳,這一刻能種就得,以致土地很快就貧瘠,又找另一處再重新徙至。在很多人的眼中,發展是硬道理。與經濟效益一比,生態自然靠邊站。

《狼圖騰》拍得的確出色,尤是幾場狼群的攻擊戰,在James Horner的配樂下,整過畫面充滿張力;又,藉著狼的兇狠,突出人性的醜陋。

狼的兇悍在於肚餓,生命受威脅;但人的兇悍卻在於貪婪,不滿足。一部收音機,一件皮草,足以讓人放棄尊嚴,出賣大自然交換。然後,把剩下的資源耗盡,留下一個爛攤子,讓其他人一起承受。

雖然說這是草原上的故事,但這種做法在人類社會毫不陌生。

我們一直以來都是這樣生活,無限的發展,不斷的剝削,而造成的損害,卻由其他人一起承擔。

原文刊於《評台》fb專頁,獲作者授權轉載。

撰文 : 程思傳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