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帥青:買樓需父助 催谷樓市泡沫?

City

發布時間: 2015/04/22 08:00

最後更新: 2015/04/22 09:52

分享:

分享:

樓價愈來愈高,不少年輕人要靠「父」助買樓。(圖片來源:法新社)

年輕人要置業,靠薪水難上難,有父母資助更實際,不單本港如此,英國亦如是,調查稱當地約半數父母認同要幫子女,其子女才能買樓。買樓要父助,惟往往是樓市泡沫爆破先兆?

青年買樓難,是全球現象。香港的父母緊張子女「無屋住」,有餘錢也就幫忙付首期,就算是外國的父母,也是幫得就幫。

英國《每日郵報》前日報道,當地樓價飛升令年輕人難置業,25至34歲年輕人的置業率,從2003年的59%下滑至2013年的36%。當地房屋組織Shelter日前發布調查,逾千名被訪者當中,49%受訪的父母認同若然不出手幫助子女買樓,子女將永遠無力置業。

香港樓價升得快,英國不少城市何嘗不是?當地父母也成為年輕人買得起樓的重要原因。據調查顯示,已置業的25至34歲受訪者之中,六分一人是靠父母或其他家人的幫助下買樓,相比起來,55歲或以上只有5%人在首次置業要靠家人幫助。

這現象對港人而言,早已熟口熟面。居屋遞表,有父母替20多歲子女遞表申請白居二,揚言資助首期;今年初政府賣新居屋,連未畢業的大學生、中學生也交表,抽中也一定要父母付首期吧?

花旗銀行2011年報告已顯示,18至34歲已置業年輕人中,32%獲父母資助,35至44歲比例是29%,比起45歲以上的15%,可見以往靠父母資助置業者,相對少得多。

上月將軍澳新盤嘉悅開售,年約30歲、月入約1萬元的陳先生,每月儲一千元,卻買入670萬元的單位,如何做到?就是向父親借600多萬元,怎不令一眾以上樓為人生目標的網民「葡萄」,大嘆「成功需父幹」。

中國人傳統觀念要「置業安居」,父母幫到就願意幫,一點不出奇,但西方國家如英國也多了父母要幫子女上車,又有甚麼啟示呢?

即使在美國亦有調查指約20%受訪美國父母資助子女置業,當地文化向來鼓勵子女獨立,供養子女的限期大都是大學畢業為止,之後就放手,子女要搬走或遷往其他地方生活,也是自然不過,但年輕人失業率高、薪金不漲,獨立生活的成本未必如以往般負擔得起,置業就更難。

父母或子女心態不得不改變,無論是子女開口,又或父母自願或半自願要幫忙,結果也就造就市場上多了一批本來應該上不了車的「業主」,上到車是好事,但換另一角度,年輕人無法自行置業,反映現今樓價已超越不少人的負擔水平,是否樓市泡沫的警號?

本來負擔不了,但如今多了一批有財力的父母,樓價再高,年輕人也照樣上車,是否好事?別忘了,除非是一筆過付清樓價,否則就算解決了首期,還是一筆幾十年的樓債。

相比起早一代父母,或許教育程度不高、儲蓄不多,未必有能力幫子女置業,但受惠於70、80年代經濟起飛,如今看到愈來愈多富爸爸或富媽媽,為子女付首期、代供樓,甚至一次付出樓價,還因怕樓價再升,寧願早早幫子女上車,如此提早釋放年輕一代對住屋需求,是變相將樓市泡沫再推一把。

日本80年代末也曾出現誇張的「供樓供三代」情況,東京樓價飛升,供樓按揭可以供80年、100年,父母先買樓,子孫之後也要接力供款,但之後日本樓市發生甚麼事?泡沫爆破後,至今仍然低迷。

沒有人有水晶球,知道樓市還要升抑或何時跌,父母愛子女的心,不分中外,但資助子女上車,意味本身也可能一大筆積蓄沒有了,子女年紀輕輕便上車,可有這份責任心或心理承擔?

父母若不出手,或心有不忍,但一旦出手了,則可能自投泡沫當中,一旦樓市逆轉,反倒過來被埋怨?這一出手,確實不容易!

撰文 : 沈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