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帥青:為古人設fb 這份功課夠創意

City

發布時間: 2015/04/28 08:00

最後更新: 2015/04/28 11:16

分享:

分享:

圖片來源:林佳慧老師facebook

功課何須高深、令學生怕怕?台灣中學生一份功課題目,自選一名古人幫其設fb,新世代玩意結合歷史內容,令人激讚。創意是孩子未來的重要裝備,何必仍追捧艱深強記的功課呢?

如何令學生愛上功課,對老師是考驗,或可考慮向台灣一名初中教師偷師。在台南聖功女中任教的林佳慧老師,給予一班中二學生的功課別開生面,她以「假如古人有臉書」為題目,要學生自行選擇一位已過世的中外名人,搜集有關其資料後,代入其身份,在工作紙上以製作fb專頁形式,寫下有關內容。

fb又怎難到如今世代的學生?結果,蘇東坡、李清照、李白、安徒生、雨果、馬克吐溫等的fb便紛紛躍然紙上,林老師形容這是「教書十年來最有趣的學生作品」,本月初上傳到fb分享,結果網民也大讚學生的創意,逾萬人轉載。

活在不同時空,但這班初中生以想像力作橋樑,以自己熟悉的fb文化,展示古人的所思所想,例如詩人徐志摩與妻子陸小曼會在fb吵架;才女李清照遭喪夫之痛,有fb留言勸她別難過;宋朝詞人蘇東坡會在赤壁打卡、發帖《念奴嬌》後,三國時代的諸葛亮、曹操可「穿越」留言討論(見表)!

但別以為有趣就等如容易,為古人打造fb,即是重現其「timeline」,學生並沒有憑空亂寫,而是認真弄清楚古人的個人資料、經歷及性格,令fb顯示「個人風格」,蘇東坡的fb會出現食物post,是因為學生知道他愛吃,發帖《念奴嬌》引來諸葛亮、周瑜留言,是學生熟讀作品內容。fb的帖子及留言,反映學生如何理解古人一生,沒有讀過李清照的詞,如何寫得出李清照與趙明誠兩夫婦的「現代對話」?

這不只考驗搜集資料,更要消化資料、轉化為理解、以自己文字詮譯的能力,還加上fb元素,大把機會任由學生發揮想像力與創意,這些古人fb處處流露網絡文化惡搞本色,背後動腦筋的心思又怎會少?

所以,別看輕這份功課的意義,孩子學習過程中,做功課是重要一環,不少人根深柢固認為功課愈難愈好,抄抄寫寫就是學習,怕學得不夠多、不夠好,着眼點放在難度高及分量多,小一學生做小一程度功課被視為「太容易」,幼稚園唸初小課本,小學未畢業就要應付中學程度的功課,有小一常識科家課便已問垃圾徵費、內地旅遊法等。此外,功課的份量也多得驚人。香港小童群益會曾有調查指,39%學童每天需3至5小時做功課,逾40%學童過去一個月內,功課最多一天逾10份。若更多於此數,相信也不足為奇。

功課成為學生噩夢,填鴨式教育理念,一味追求又難又多,只求背誦,答不出標準答案就是錯。如此又怎有樂趣可言?學習過程是思考的訓練,只一味抄寫,沒有變化空間,是扼殺思考及創意的緊箍咒,令人透不過氣來,學習失去樂趣,孩子看到功課就怕,是誰一手造成?

西方教育較自由開放,強調訓練獨立思考、創意,重視解決困難,但在另一邊廂的亞洲教育方式仍心魔難除,愛功課又難又多。全球進入新知識經濟年代,推崇創意,究竟如何學習才會有競爭力?如何學習才會在全球競爭中有更多本錢?

功課在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但形式如何,則可以有很多選擇吧!台灣的老師有心思,給予學生一份如此趣味十足的功課,固然抵讚,看到古人fb流露的創意,也可以想像學生在過程中是如何樂在其中,做功課的樂趣,對香港的孩子,已久違了嗎?

撰文 : 沈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