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樂偉:為何韓國零食越來越貴?

City

發布時間: 2015/05/07 04:01

最後更新: 2015/05/11 20:41

分享:

分享:

(相片來源:鍾樂偉facebook)

韓國是零食天堂,每一次來到韓國,走進不同大小的超級市場、便利店與小食店裡,都擁有數之不盡的糖果、餅乾、薯片、蝦條、巧克力、小蛋糕與曲奇。

它們每一種零食都包裝得尤其精緻,有些更是當下最受歡迎的 K-Pop 明星的代言產品,總而言之,你總能夠於林林總總的韓國零食區域中找到你的心頭好。

上年韓國的一款零食,「蜂蜜牛油薯片」曾經引起整個韓國失控的零食熱潮,不論是明星或是社會大眾,無一不是瘋狂地為尋找一包「蜂蜜牛油薯片」而出盡九牛二虎之力與人際網絡,目的都是希望可以一嚐這包被譽為近年韓國最成功的零食。

但是,就是供不應求的關係,結果一包薯片竟然可以於韓國各大的互聯網購物中心,把價錢從原價約 $1500 多韓圜,炒至數千韓圜一包。但是,究竟韓國零食的定價是如何設定的?

或許大家也曾經留意過,韓國大部份的零食包裝背後,都擁有一個特定價錢,例如一包 180g 的農心鮮蝦條,單包的價錢是 $2,000 韓圜,但是同樣都是農心鮮蝦條,但 400g 的包裝背後卻未有顯示出價錢。

原來,就是這樣,不少大型連鎖超級市場都運用了這個「空白」的價格空間,以大量包裝的方式 (如一大包中有 4-5 小包),把定價定於遠比其他獨立店、便利店與地區小店低,從而吸引銷路。

就算是擁有定價的零食,一些大型連鎖超級市場,也可以透過以「會員價」的方式,把原定價值壓低,例如樂天夾心餅的盒包裝,原價是 $4,000 韓圜,但若顧客是該超市的會員,可享有 40% 的折扣,即只需花上 $2,400 韓圜便能購入。

因而,不少於韓國大型超級市場的零食架上貼上的價錢,都不是原定的定價,而是超市為了薄利多銷的折扣價。

其實,原來韓國政府一直都對零食類與部份加工食品進行價格管制,定立了「勸奬消費者價格」(亦即稱為「建議售價」),目的是希望透過政府之手,讓該部份的市場價格不會完全失控。

建議售價在經濟學上,是廠商對其所生產的產品,提供給零售商在販賣時價格設定的建議數字。目的是為了在販售地區穩定價格的標準,避免某些店面以高於建議價格,或是低於建議價格販售,而有些店面只在特價或是清倉時才會以低於建議價格販售。

「蜂蜜牛油薯片」曾經引起整個韓國失控的零食熱潮。(相片來源:鍾樂偉facebook)

昔日韓國政府下的商工資源部 (今天稱為「產業通商資源部」),它們於 1979 年就市場上 45 種電子與成衣產品定立了法定價格,開始了政治干預工業製成品市場價格的序幕。

及至後來的 1994 年,政府決定擴大此政策,把受政府監控的產品增加至 108 種,其餘於市場流通的產品,都是由生產商定價。當時,受「建議售價」控制的,包括有電子、衣服與加工食品等等。

到了 1997 年,韓國政府的健康福祉本部針對著化妝品、衛生產品與藥品,取消了「建議售價」的安排。

後來,「建議售價」也於韓國國內的電子與耐用產品,如電視機、固網電話、音響器材、洗衣機,及部份成衣市場 (如西裝、兒童服飾與運動服飾) 中取消。但實際上是還有大量銷售產品被納入政府監控的範圍內。

一切直至 2009 年 7 月時,韓國的產業通商資源部宣佈,為了開放市場自由競爭,禁止生產商再於加工食物類別中,加上「建議售價」,當中包括有餅乾、雪糕、即食麵與其他零食等等。

由於事出突然,韓國政府因而給予各加工食物製造商一年的準備期去適應,該新法案於一年後,即 2010 年 7 月才正式實施。

然而,於不到一年後的 2011 年 7 月,韓國政府卻忽然表示要決定要「推倒重來」,並於不遲於 2 個月內,把原有的「建議售價」政策重新於部份加工食物中實施。

有學者研究顯示,為何韓國政府會決定把「建議售價」政策重新安排,部份原因是在取消「建議售價」以後,大部份原本受該政策控制的加工食品價格,都出現價錢飊升的情況。

另外,根據韓國的消費者院研究,發現大部份的零售商於該措施被取消後,都沒有公開該加工食品的價錢,尤以零食產品最為嚴重,6 成多都欠缺公布售價,所以,調查發現不少消費者都偏向支持維持政府要求生產商,於產品的包裝上加上「建議售價」,好讓他們可以參考。

因應市場需要,韓國政府於 2011 年 8 月起重新實施「建議售價」政策。可是,對針對著零食市場價格不斷上升未有太太幫助。

一來因為大部份零食製造商一早已把產品於市場出售,難以一下止把未有標上「建議售價」的加工食物收回重新包裝,它們多是待舊包裝產品的存貨賣清後,才把新產品放上市場出售,影響了該政策的期望效果。

而且,政府新置的要求並不包括所有原本涵蓋「建議售價」的加工食物,即表示生產商可以擁有自主權,按需要提供部份產品的「建議售價」,因而令該政策出現先天的缺憾。

而且,根據最主要生產韓國零食的食材,包括是小麥與玉米的價格,於國際市場上在過去 3 年間的價格都出現了超過一半的跌幅,然而不少零食的價格依舊高企,原因是因為這個製果零食類市場的競爭越來越白熱化,各製造商都為了增加市場曝光率,各出其謀地大量投入金錢於廣告宣傳上,令生產成本大為增加。

而且,由於市場上同類型的零食產品繁多,各生產商都把大量金錢投放在包裝盒的設計與形象上,以吸引顧客的注視,但這些全都是生產成本,都把它轉介給消費者身上。

現在於韓國國內的零食生產市場裡,由 5 大企業壟斷。佔有市場的第一位是擁有 3 成左右的「農心」,第二是 28% 的「好麗友 (Orion)」,其次是 15% 的「皇冠 (Crown)」、14% 的「樂天製果」與 11% 的「海太」。

這 5 間大企業之間價格競爭激烈,因而出現操控零食市場價錢的爭議越來越嚴重。

但隨著國外零食入口至韓國市場的種類日益豐富,單單是現在,韓國便輸入 30 多個不同國家,600 種形形色色的零食產品。

這類更具競爭力的外國零食產品,把本已白熱化的韓國零食市場更趨至飽和。為了應對,不少韓國國內糖果業的企業,都在零食包裝上下了功夫。

現在不少韓國零食包裝內,食物大小未有明顯加多,但包裝的大小平均增大了 15%,可見不少製果企業都試圖在包裝上革新,希望可以為銷情帶來改善。

原文刊於作者鍾樂偉facebook,文章獲授權轉載。

撰文 : 鍾樂偉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全球研究課程助理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