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地球超載了

City

發布時間: 2015/05/29 13:42

最後更新: 2015/07/09 10:00

分享:

分享:

78歲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還不言休,到處奔波宣揚減碳環保意識。

地球超載了,人類社會排碳到2040年是一個極限,我們剩下的時間不多,今年很關鍵,如果達不成減碳共識,下一代沒希望了!

我的小孫女問我,祖父,你的努力有效嗎?我說,如果今年底在巴黎舉行的氣候峰會COP21(The 21st session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to the UNFCCC)成功了,我就可以退休了;如果不成功,我就很擔心人類的未來,沒有多少時間了。

下一代:為何上一代沒照顧好地球

李遠哲教授接受《經濟日報》專訪時,憂心忡忡地說,地球超載了,已經承受不了!

我們如果繼續這樣走的話,會一直往下沉淪,年輕人是沒有希望的。50年以後,我已經不在了,但下一代會問,為甚麼我們的上一代沒有好好照顧地球,使我們水深火熱,難以在地球生活下去。

李遠哲曾比喻人類就像搭載一艘順流而下的船,前方是瀑布,除非掉頭,否則下一代便沒有希望。他解釋說:

20世紀全球人口由15億增加到60億,到今天已是72億;到2050年會變成95億。人均排碳一直在增加,到今天,即使有一個半的地球也承受不了人類排放的有害氣體,如果我們繼續這樣走的話,到這世紀最後一年,溫度會上升4至5度,人是不能生活的。

8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以現時人口,需要一個半地球才能承載人類。 (車耀開攝)

人類300年 耗大自然千萬年資源

全球暖化與人口不斷增加、能源消耗急升有關,李遠哲指出,自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使用石油、天然氣、煤等化石燃料,不到300年消耗了地球千萬年累積的資源。於是,大自然開始反撲。

人類從來都是不見棺材不流眼淚,但今天我們已看到棺材露出的一角……今年美國加州旱災,這是百年最嚴重的一次,更有人說是千年最嚴重的;兩年前(13年11月8日)超級颱風「海燕」經過菲律賓的時候,風力達每小時300公里,超過6,000人死亡,這些影響世界的極端氣候會愈來愈嚴重。

李遠哲警告,人類未來有很大危機,一個是溫室效應,另一個是自然現象的消失,例如人類三分之一食物,是靠蜜蜂傳送花粉成長的,溫度上升了,蜜蜂不見了,食物便不見了。

我們的敵人其實就是自己。人類敵人不論是氣候變遷或是生態系統的退化,都要靠我們共同改變才能解決。

李遠哲批評各國對減碳的承諾不夠,就像1997年簽訂京都議定書時,美國一直說發展中國家如不一齊減碳就不簽;而發展中國家則說,已發展國家已燒了石化燃料百多年,現時輪到他們燒了。

我一直說,如果他們燒了,這條路是不對的話,他們要大大去減碳,率先減碳,而且要幫助發展中國家做這個工作,而不是發展中國家跟着他們走。

今年底氣候峰會 生態最後希望

李遠哲把最後的希望,寄於今年年底的COP21,冀盼人類社會改變「生產——消耗——再生產——再消耗」的經濟發展模式,回歸自然,節約減碳。

如果COP21大家同意減碳,改變我們社會發展的方向,人類社會就可以邁進另一個境界,我們還有希望;如果今年大家還是不能同意,還不趕快減碳,我想下一代確實是很辛苦的。

李遠哲為人類社會排碳算了一筆帳,如果我們再走「生產——消耗——再生產——再消耗」這條老路,預計2040年是人類的極限。

他自問自答說:

我們還可以排碳多少?如果我們排到1萬億噸二氧化碳的話,溫度就會上升2度。我們現時每年排放400億噸,所以1萬億噸,25年,2040年大概是極限。

 

很多人擔心我們要保持(溫度上升)2度,可能沒有多大的希望了,但是我們只要有一點點希望,就得努力。

那我們怎麼辦?李遠哲提倡過低碳生活。他指出,過去人類社會是依靠太陽、依靠自然,如今我們要回歸太陽、回歸自然,利用無窮盡的再生能源。

高中兩願望 孕育諾獎得主

李遠哲1986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令他立志成為科學家,並關注溫室效應、人類的未來,源於少年時的兩個願望。

我從沒想過要變成一個有名的人,只希望變成一個有用的人。

李遠哲回憶少年時的一場大病,令他大徹大悟。

我高中一年級的時候,得了一場病,休學一個月,大徹大悟,到底人生活着是幹甚麼的?那時候就想掌握自己的生命,有必要到學校去受學校教育的擺布?我能在學校學甚麼?但是我要學更多,變成自己的主人。

 

所以高中畢業的時候,只有兩個願望,一個是成為好的科學家,另一個希望跟志同道合的人打造美好的世界。我今年年紀已經不小了,但是我心裏燃燒的就是高中時的兩個願望。

李遠哲當年得的是肺病,在休學養病期間,讀了居里夫人的傳記,讓他有成為一位化學家的想法。

李遠哲說,很多傳統的經濟發展跟環境是相牴觸的。

跟以前不一樣的是,以前我們人口少,地球很大,所以經濟發展一直在製造消費,經濟不好的時候就鼓勵消費。這種發展模式還可以。但現在不一樣,我們超載了,製造消費這條路走不通了。

他說,人類已回不到25年前,但我們可以改變發展模式,不要再走美國由汽車工業、石油工業帶動經濟發展的老路。

現在改變,還有機會。

李遠哲語重心長地說。

(節錄)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收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