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年:樓價跌極有個底

City

發布時間: 2015/05/31 15:02

最後更新: 2015/05/31 15:02

分享:

分享:

唐英年在2003至2007年出任財政司長,為當時本港低迷的經濟規劃振興大計,退任後他鮮有再評論香港經濟。他接受《iMoney智富雜誌》獨家專訪時,罕有地大談現時火紅紅的股市,他長遠看好港股,並認為港交所(00388)特別有優勢,而AH股兩地差價最終會收窄。

他透露,帶動這輪牛市的滬港通,早在他任財政司司長時提出,但在內地官員憂慮下,拖延9年才成事,對兩地股市好處打了折扣,但「遲來好過唔來」。

iM:iMoney 唐:唐英年

  • 談股票

iM:四叔李兆基講過如政改通過,股市有望衝上30000點,這個分析有道理嗎?

唐:我當然希望股市衝破30000點,四叔的眼光有時都好準,哈哈……。不過我不會將政改通過和股市表現直接掛鈎。

如果香港社會和諧穩定,可以真是上下一心去做事,自然有利股市更上一層樓。現在很多人憂慮香港競爭力下滑,內部爭拗太多,影響經濟,不是好事。

iM:港股現在風險大嗎?財爺今周都提醒股市調整只是時間問題。

唐:有了滬港通每日成交額多了數百億,港股Volatility(波動)一定大了,有人說「有波動才賺到錢,無波動就賺唔到」,我不完全認同這說法,咁即係鼓勵人炒股,隨時左一巴、右一巴,輸到阿媽都唔認得。

未來股市,我相信長遠都是向好,如果滬港通做得好,這條水喉愈加愈大,兩個股市互通,港交所是有優勢,因為港元可全面自由兌換。

不過從另一面去睇,我相信將來人民幣都有好大機會(可完全自由兌換),我相信人民幣日後將成為全球大部分國家的儲備貨幣。港元仲有無位企呢?港元危機那時就會嚟。

iM:如何看滬港通落實後,北水湧進令港股A股化的現象?

唐:中港兩地股市發展階段不同,香港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內地以散戶居多。我相信中國人好聰明,慢慢就會學到嘢,但中間一定會有一個過程。

iM: AH股最終會同價嗎?

唐:我覺得最終都會走到。其實大約在2006年,看到兩地同股不同價,我已向內地官員提出過做類似滬港通的概念,拉近AH股價,當時AH股差價開始愈來愈大,普遍是A股價高過H股。

內地官員最初都唔敢郁,憂慮A股單方面大跌,我當時話不會的,股價可以這樣(唐擺出一手向上、一手向下的手勢,代表A股向下調,H股向上升)而拉近。

當時內地官員問我,這樣拉近對A股有咩好處呢?我說同股同價對小股東公平一些,我的Mentality(想法)一直是要保障小投資者利益。原則是要公道。我同佢哋講,如果同股不同價,香港好着數,內地好唔着數,例如每股派一毫子息,值10元的股收一毫子,值20元的股又是收一毫子。

當時內地官員仍不很接納,擔心小股民見股價下跌,後果難以處理。我明白理解內地官員的憂慮,但可以想辦法控制,不用一下子全部開放,當時我便建議,例如用HDR(預託證券)。現在滬港通(額度)都是類似概念,可以控制量,不會令股價一下子大跌,在受控情況下,達到政策目標。

現在效果是好,但無幾年前便實行咁有用。不過遲來好過唔來,投資者有得益,對國內金融發展有幫助。

  • 談樓市

iM:如何評估香港樓價走勢?

唐:樓市我相信是分幾層,貴價單位我是睇起的,因為頂尖豪宅供應數量好少,我相信不少內地企業,都想在香港有個竇,你諗下有富豪在內地交57億稅,花幾億元來香港買間屋,對他們來說唔係好多錢啫。即使豪宅跟樓市有調整,都唔會跌得去邊。

另一種是入門上車用的細單位,我覺得需求大,樓價同樣跌極有個底。現在時興小家庭,年輕夫婦、後生仔個個想有自己物業,情願地方細供得辛苦都要有個小家庭。現在政府多建公屋可平衡公私營單位供求。

中間(價)那些便難講啲,有些人攞來炒賣的,投資的。年輕人始終要先上到車,才有機會Trade up(換更好的樓),上都上唔到,叫佢一步步Trade up唔實際。現在講年輕人問題經常提到上唔到樓,相信是關鍵之一,但他們事業階梯不清晰、睇唔到未來曙光,亦是另一。

  • 談中港經濟融合

iM:香港經濟本已依賴內地,在金融層面和內地融合,會不會削弱自身優勢?

唐:現在「融合」這兩個字好敏感,我會用「互補」來形容。35年前改革開放,我們已經開始進行緊(融合互補),直到現在對香港經濟發展一直有很大貢獻。

我們不要害怕跟內地走得近,因我們有機會改變她唔好的東西。例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當時我負責100億元賑災,我見到好多災民要截肢,但四川的醫院幫病人裝義肢後,他們好痛有不良反應,都要等幾個月後先可再覆診;相反香港在當地成立的義肢中心,會一直跟進病人情況,幫他們做物理治療。

四川方面曾同我講,他們覺得好有壓力,因為香港醫療標準和跟進工作都做得比他們好,居民都爭住睇香港醫生。我們不妥協、堅持本身的方法,慢慢四川醫院都有改善。雖然未必是一次過就可以改好,但我們(香港)有力為他們留下深刻的改變。

iM:社科院調查指香港競爭力連深圳也比不上,形容香港「守成有餘」,香港是不是已被邊緣化?

唐:我們最大優勢仍是經濟實力,不過我們不可以太自滿,以為老本可以如遺產食落去,要不斷蛻變。國內城市競爭力增加,我們要警惕自己,要成國家資產,不是負累。我們的專業服務現代化、貿易雖然比上海深圳爬頭,但仍然是相當重要的港口,金融對國家發展有幫助,這三個範疇仍是我們的資產。

iM:自由行政策是兩地經濟融合最明顯的例子,但似乎平衡不到市民的感受?

唐:自由行政策對香港經濟和就業的貢獻不用多講,其實香港和內地都是一家人,大家有病唔舒服時會互相照顧,內地有天災,香港人都會慷慨解囊。正如鄧小平說,想來香港走一走,看一看,其實很多內地人也想來香港走一走,看一看,來購物都是對我們有信心的標誌,點解一定要敵視呢?當然成條街都是藥房金舖,就太過分不是健康發展。

(節錄)

原文刊於《iMoney智富雜誌》第396期(收費閲讀)

iMoney智富雜誌facebook

撰文 : iMoney智富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