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枱級的建築師?請以凡人看待柯比意

休閒

發布時間: 2015/05/31 16:15

最後更新: 2015/05/31 16:16

分享:

分享:

最近法國五月藝術節在大會堂舉行現代主義建築大師柯比意( Le Corbusier )的展覽,引起了對這位建築巨匠的討論。其中一個大家談論的焦點,就是柯比意於上世紀二丶三年代所設計的城市模型,竟然跟今時今日的沙田將軍澳等地區的城市面貌十分相似。

柯比意創作的城市整齊地排列着一棟棟重覆的十字型大廈,如同預言一樣為半世紀以後的現代都市定下了雛形。柯比意的設計在當時來講算十分大膽,因此並沒有得到普遍的認同。

回顧展很容易給人一種錯覺,極度濃縮的簡介往往令人覺得展覧主角充滿傳奇色彩,甚至將主角擺上神枱供奉。其實只要閲讀一下柯比意的著作和書信(尤其是他與母親之間的信件),就不難看出他事業充滿了錯敗丶憤怒和失望的情緒。

有時為了取得設計的委託,更會改變自己去迎合客戶一方,因此後來有不少建築史學家都會以「機會主義者」來形容柯比意。要學習柯比意,我認為先要以凡人看待他。

 

柯比意原名為Charles-Édouard Jeanneret-Gris。1915年他發表了Dom-ino House設計。簡單的一張透視圖展示了一個混凝土骨架。坊間有很多Dom-ino House的論述都是錯誤的。首先Dom-ino House的混凝土骨架並非他本人的發明。

 

美國建築師Albert Kahn在比他早的時間已經採用混凝土骨架設計工廠。他當時看準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機會,成立了一家混凝土製造廠,希望藉戰後的重建機會來推出一個能夠迅速和經濟地建造房屋的產品。

Dom-ino House的混凝土模板以鋼來製造,因此可以多次重複使用,甚至可以在人們之間互相借用來建造房屋。此設計的原意希望這樣能夠減低建造房屋的金錢和所需的技術。

後來這盆生意徹底地失敗,失意的他在母親的勸告下離開了位於瑞士的故鄉,到巴黎尋找機會,並取了一個新的名字 – 柯比意( Le Corbusier ),然後重新出發。當時他應該還沒有料到這個失敗的工業産品會成為後世對他歌功頌德的原因之一。

1925年他在汽車製造商Gabriel Voisin 的贊助下設計了巴黎Plan Voisin 方案。柯比意提議將巴黎市中心近5平方公里的城市拆毀,以18座玻璃幕牆十字型大廈取而代之。這些大廈取名為Cartesian Skyscraper(Cartesian乃「理性」(rational) 的法文)。

每棟大廈之間相距近400米,並以廣闊的綠化地帶隔離, 確保大廈的室內空間有充足的陽光及空氣。新發展區以寛倘丶筆直的道路貫穿,為剛開始的汽車時代提供了發展的平台,而且創造出對汽車的需求 ( 難道這就是汽車製造商給他贊助的原因? )。

可是這個現代化的設計在歷史感豐富的巴黎惹來了很多的批評,說他的設計冷酷無情,不懂珍惜歷史建築等等。雖然最終柯比意的設計亦沒有得到市政府的接納,但其前衛大膽的設計卻令柯比意得到了媒體的聚焦和留意,亦令這位現代主義建築師一夜成名。

後來他在世界各地到處宣傳這個設計,希望有政府會採納,但是最後都無功而回。他後來在日記中寫道:「I am kicked out. Doors slam behind me. But deep inside me I know: I am right, I am right, I am right…」

筆者懷疑柯比意是唯一一個同時被指為資本家丶共產主義者丶以及法西斯主義者的人物。他經常在自己的設計上加諸一些意識形態的論述,以迎合客戶的口味。在意識形態戰爭的年代,這並非是一個光彩的態度。柯比意相信權力和官僚體制,認為約制和管理乃是現代化城市的基礎。

信奉權力能改變社會的他在二戰期間加入了法西斯主義的法國維希政權(Regime de Vichy),希望能夠實現自己的都市設計方案。幾經辛苦以後,維希政府拒絕了他現代都市的方案。自此他決定以後不再涉足政治和意識形態的討論。此後柯比意進入了人文主義的階段,在建築設計的表現上亦變得自然和隨心。

歷史充滿了編寫者的偏見和偏好。柯比意展覧中我察覺到展品的介紹牌將所有柯比意在蘇聯的項目都寫成俄羅斯,不知道策展人是否刻意要將柯比意跟蘇聯這個西方國家視為敵人的極權政體切割,抑或只是手民之誤。

但無論如何,要真正從柯比意或任何一位建築大師身上學習,都切忌把他奉為神人,否則他的事業和成就便頓成不可能超越的神話,對學習並無絲毫的幫助。

原文刊於建築評論人黎雋維網誌《城市研究小組》,文章獲作者授權轉載。標題經編輯修改,原題為「粗口爛舌建築師」。   

圖: Dom-ino House。

愛因斯坦(右)和柯比意(左)的合照 。圖片來源

圖: Plan Voisin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