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都要睇醫生?
發布時間: 2015/06/25 12:14
最後更新: 2015/06/25 12:22
有些人愛書,會設計一間雅致的書房,為書本安排一個舒適的住所;有些人愛書,會開一家書店,與更多人分享心頭好;但我想,假如一個人愛書愛到了極致,除了書房和書店外,更會化身書醫生,把生病的書治好。
或許有人會說,書舊了就丟掉吧,反正買本新的也用不了多少錢,特別在寸金尺土的香港地,不少人都為省地方而轉看電子書,犯得着要花錢花時間花心力去把書修復嗎?
但我相信,只要你能親身見證一次修復的過程,你就會明白:一本書之於Jennifer,不只是讀本,更是情感、回憶的載體。而她在修書的同時,其實也是在修感情、修人心。
一般人認識Jennifer,大多是源於她那已經結業的書店,「書閣」The Book Attic,這家曾被CNN評為香港最佳獨立書店的二手英文書店因為抵受不住租金壓力,於2013年年尾結業。由最初位於灣仔廈門街的舊址,走到中環Soho區,前後六年的時光,用心經營,令不少愛書人都對Jennifer留下印象。
今天,書店結業了,但她與書的緣分從來未斷,沒有了書店老闆這頭銜,她依然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書醫生。
修書皆因愛書起
談起當初開始做書醫生的緣起,Jennifer想也不想就回答:「因為愛書。」
Jennifer自小喜歡看書,但因圖書館離家太遠,又不常借到自己想讀的書,所以會到廟街的書攤、住處附近的文具店買書,投身社會後,因為工作關係而常到外地出差,更將逛書攤的範圍延展到外地,奈何收入不算多,遇到好書時,多數是「買得起就買」,尤其看見兒時讀物的原著時,更是愛不釋手。
但真的古董書,我買不起,唯有買些便宜的舊書,也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歷史,多數都是「甩皮甩骨」的。
結果,買着買着,手上就堆積了不少這類的舊書破書,也就開始萌生了想找人替自己修書的念頭,但試過兩次將書送到自稱懂得修書的人手上,最後也失望而回,甚至要親手將師傅修好的東西拆下。正因如此,令Jennifer下定決心將本領學好,誓要修書「不求人」。
「我不想再被騙」
要當醫人的醫生不易,要當醫書的醫生就更難,難在拜師無門。兩次被騙後,Jennifer開始自學,翻遍不同資料和書本,也總算學到了基本的修復技巧。
2010年時,因為接受電視台訪問而輾轉得知港大校外課程開辦有關古書修復的工作坊,課程負責人當時更揚言會傳授功力,着她好好學習,因為「學好就不用再求人」。
結果,三個月的課程下來,修書技巧學不了,卻換來一肚子火。
課程教的多是圖書館整硬皮書的技巧,是教新書的釘裝;
或許同學們多是圖書館的代表所以覺得課程內容很有用,但對我而言,完全不是那回事,而令我更氣憤的,是老師一直不願意教授修復古書的知識,就是有,也只是用口講而沒有實際操作,但在最後一堂時竟然跟我們說,你們的功夫根本未到家,不要自行修書,就把要修的書用盒裝好再交給良工吧!
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正當Jennifer將慘痛經驗分享予一位西洋書法家朋友時,朋友卻真的向她介紹了一位古書修復專家,正是屢獲大獎的Flora Ginn。
初時只知老師會修書,卻不知道來頭如此厲害。她初時表示自己手頭上的工作已經很忙,不會再收學生,所以只有透過電郵向她請教。
一年下來,或許真的以行動證明了自己的決心,老師終於願意破例,親授修書知識,而Jennifer當然馬上答應,更第一時間飛往倫敦學藝。
文化大不同
正因為拜得名師以前早已碰過不少釘,加上過往自學摸索打下的基礎,所以Jennifer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已將古書修復的基本知識學曉,更成為英國書藝家協會(The Society of Book Binder)的會員。而目前有這身份的,在香港之內,僅她一人。
其實古書修復的學問,真的窮一生也未必能全部學會,因為不同時期的書籍用紙、釘裝技術等都不同,若要認真學,真的要去研讀歷史。
以我為例,其實真金手壓壓花的技巧仍然未學會,但這技巧在香港不太用得上。
Jennifer這句,說到了問題的重心:外國和香港人對修書的不同看法。原來工業革命以前,書籍出版後都是沒有封面的,得靠專業的修書匠去設計封面,所以就算同一本書,也可能有不同的封面,就是時至今日,不少藏書家都會將買回來的新書交予不同的書籍修復專家,因為經他們修整、設計過的封面,將來是有機會升值的;
反觀香港,甚至亞洲的讀書人都沒有這習慣,或許因為這樣,英國書藝家協會的亞洲會員數目也不算太多。
修書的價值
既然沒有如外國一樣的「投資」想法,那麼,究竟前來修書的香港人究竟是甚麼人,修的又是甚麼書呢?
香港人、外國人也有,多是找我修一些小時候的書,可能是老師、長輩所贈,有感情價值,或是宗教類的書如《聖經》,亦有一些實用性很高,不能隨便丟棄的書;
另外,這些送來被修的書中,書齡也有不同,有修過幾十年左右的,但也有是十年八年的,再厲害的那次,是董橋先生那本,有二百年歷史。
目前,Jennifer一年大約會接到六至八個修書的訂單,通常只會在材料成本以上再加一點當作手工費,而她亦坦言,單憑修書的收入,根本不足以生活,但依然堅持,原因只有一個:
因為修書其實是在保存歷史,有些人對書有感情,修復書除了可以令生病的書重回健康狀態,更令它們的壽命比我、書的主人更長,而且蘊藏書中的那份愛與尊重能得以繼續傳下去。所以就算書本不是我的,但每次修好一本書,我都會非常開心。
立體童書修補
除了古籍修復外,不少新書也會「生病」,就如這本立體童書,原是放在書店中出售的新書,卻被讀者在翻頁時造成損壞,書店老闆唯有請Jennifer幫忙。雖然不如古籍修復一樣大件事,但小手術卻別有意義,
如果不修好,這書就一定會變成報銷的廢書,對書店老闆、讀者來說都可惜。
拆解修書步驟
檢視破壞情況,然後量度損壞位置的長度。
為免膠水滲出而影響童書原有之活動效果,故須用不會黏合的Bondina置於兩張紙中間;而切Bondina時選用水筆,是因為紙張切口可以較順滑,不如刀切般會留下痕跡。
在內層放入Bondina後,在破口位置塗上特定膠漿,再在上面放一張Bondina,然後用夾固定位置。待膠漿風乾後,取走其上之Bondina,再用粉彩或水彩替裂縫補上貼近之顏色,再補上一層膠漿以作鎖色之用。
上色之後,再在上面加上一層修復紙,然後同樣以Bondina覆蓋其上,而為免鐵夾會留下夾痕,會先用木塊夾實,再加上鐵夾以固定。
最後取走上面的Bondina,用水筆裁走多餘之修復紙,按情況視乎是否需要再補膠漿以及修補微細位置。
修書基本步:除酸
空氣中的雜質、造紙過程中的污染、化學物質等,都會令紙張中帶酸性,而含酸性的紙會變得易脆易裂,所以每次進行古書修復時,都要先為該書去酸。
除酸前,先要將書封和書肉分開,再以自煮的漿或現有的溶膠劑溶走釘裝書本時用上的膠水以及拆書,拆書時會用上手術刀,將縫於每手紙上的線割走。
在鐵盤中分別加入蒸餾水以及除酸劑,Jennifer表示,不是每位修書匠都會選用蒸餾水,只是個人認為雜質會再次令書本生病,得不償失。
在盛有除酸溶液的鐵盤中放入洗書布(bathing cloth),再將書本放入盛其中,用手反覆按壓。將鐵盤靜置,觀察溶液變黃情況,再用試紙測試酸度,到達5.5至6左右的健康指標後即可將書取出,再上下鋪上吸水紙然後放到書壓上,以抽濕機抽走水分。完成後即可進行其他步驟。
後記
溫度濕度相差太大、光照、不良閱讀習慣等,其實都會對書做成傷害,只是大多數人都不為意,也不覺得要如此認真護書。
訪問尾聲,記者向Jennifer請教護書的技巧,她這樣說道。
的確,買書人人會,但懂得護書則是少數,修書的人更少上加少,也可能是這樣,Jennifer特別設計了一個網站(http://www.bookattic.info/),將一般的護書通識放於其上,好跟愛書人分享。
果然,「醫者父母心」,醫人的醫生如此,醫書的醫生亦然。
原文刊於「讀書好」網站,獲網站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