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鈺成:泛民和政府失去了有商有量關係

City

發布時間: 2015/06/25 17:02

最後更新: 2015/06/25 19:32

分享:

分享:

政改表決當日,立法會議事廳的表決鐘響起,有議員要求暫停會議,主席曾鈺成拒絕,大批建制派議員離場,結果議案只獲得8票支持,泛民28票反對,「袋住先」政改方案被否決,這一幕完全嚇倒議會內外的政府官員及全港市民,曾鈺成亦表示始料不及。

建制派在政改方案投票時離場。(相片來源:iMoney智富雜誌)

否決政改後,香港正式踏入選舉期,今年底的區議會選舉,有人視為雨傘運動的試金石,然後是明年的立法會選舉,2017年的特首選舉。一切依舊,巨輪繼續滾動,但內裏的螺絲釘可能經已損耗。

一度盛傳會參選特首的民建聯創黨主席、立法會現任主席曾鈺成有明確的親中形象,但同樣獲得泛民尊重,縱橫政壇20多年,身處中央、港府和政客之間的關係和角力,他如何看後政改時代的香港?

在明年立法會選舉前的分別不會很大,即使政改方案獲得通過,行政立法關係不會轉好,管治問題不會立刻可以改善,不過,通過方案等同開了一扇門,給大家一個希望,否決亦一樣,我估計各方面都會集中精力,睇住未來兩場選舉(今年底區議會和明年立法會),尤其是立法會選舉結果,對往後整個政治形勢影響很大。

政改一役,港人與中央撐到行,本土派組織紛紛成立,而中央的禁忌正是獨立主義,但曾鈺成不認為中央會因為一場政改而收緊對港政策,

如果話,有些官員學者出來發表一些措詞強硬的言論,我想大家都可以預見,但不等於會收緊任何具體對香港的政策,難道即刻取消CEPA?

曾鈺成2012年參選立法會勝出。(相片來源:iMoney智富雜誌)

政府泛民 無商無量

政府和議員都要受社會民意所約制,尤其是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往後的兩場選舉,如果政府推出關乎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的政策,而這些政策得到多數市民支持,個別黨派一定要去阻撓,都要考慮這樣做會使他成為廣大市民的對頭,選舉便會很吃虧,所以各方面都不能毫無牽制地走向極端。

議會內的建制派和泛民各有其角色,有人批評建制派是橡皮圖章,也有人批評泛民為反而反,不時身在會議廳的曾鈺成反對說法,認為行政與立法間歷年來就有矛盾,是制度設計而成,但他承認,以往出現矛盾,雙方較易通過協商去建立默契,尋找解決辦法,

的確現在泛民和政府之間,似乎失去了有商有量的關係。

多個團體在政改投票前呼籲泛民投反對票。(相片來源:iMoney智富雜誌)

民意兩極化 團體碎片化

事實上政府內部亦承認是次推銷政改方案過程,與泛民溝通不足。曾鈺成認為泛民會自行評估市民的看法,往後不會為鬥氣而事事與政府過不去。

極端的目的是甚麼?支持或反對的人之後想點做,現實是可見的將來,看不到政制會有甚麼可變化的空間,我認為大多數人,就算有很強烈的意見或情緒,不可能日日出來(抗爭)。

政改爭議初期以政黨為核心,後來由學者戴耀廷、陳健民和牧師朱耀明發起佔中,再後期的雨傘運動以學生團體學聯和學民思潮為首,繼而衍生逾20個大大小小團體,涉及人數上千人,他們互不依附,形成碎片式的版圖,而政府當初亦大大低估了年輕人,尤其是學生對政治參予的渴求與期望。

政改爭議一路以來,可見社會缺乏一些能凝聚不同意見的意見領袖,真正能夠代表大多數人意見,例如有代表與政府和中央政府溝通,傾完之後話接受條件,或者代表提出某些條件,如果中央政府和特區政府接受,我們便支持政改,但事實是無一個人、無一個團體能發揮這個作用。

不過,曾鈺成認為這局面不會延續下去,因為一般公共政策有既定的諮詢和決策機制,由政府提出政策建議,再由立法會審議通過,而政改是動員全港市民的議題,因而產生要整合民意的問題。

普選未解決 施政難改善

曾鈺成不認同碎片式的民意版圖會拖累政府施政,因為真正的問題早已存在體制內,要實行有效管治已非常艱難,

兩次選舉過後,新一屆立法會產生,大家望一望,為甚麼我們的行政立法關係依然咁論盡、咁差?施政依然咁大問題?政改被否決後,一切打回原形,所有問題就浮出來,我很相信,有一段長時間不會再重新啟動(政改),在這段時間要傾如何改善施政,我想是寸步難行,是做不到的,否決政改的影響是長遠多於眼前的。

是不是沒有普選特首,施政的問題一定解決不了?

普選都未必解決得到所有問題,但普選的問題未解決,其他問題就不可能拿出來解決。普選問題未解決,點去傾政黨在香港管治中可以發揮甚麼作用?點去傾立法會的選舉制度要不要改?點去傾政治任命官員、高官問責制有無改善的空間?點去傾行政會議的職能,行會的組成需不需要改變呢?

政改被否決後,反對人士齊聲叫好。(相片來源:iMoney智富雜誌)

現在要思考30年後

近年,香港人對「50年不變」的信心愈見動搖,無論是政治或經濟上,產生對一國兩制的憂慮,甚至有「中國恐懼症」,近年大學的民意調查顯示,港人對一國兩制的信心愈來愈低,經過政改一役,甚至擔憂往後會變成一國一制。

有憂慮和迷茫是好事,我們不能將一國兩制的成功,看成是理所當然,很多問題經過實踐才發現出來,實踐才找到解決辦法。

《基本法》以一國兩制為制定原則,至今已有25年,回歸後落實也有18年,總結這段期間的經驗和教訓,曾鈺成認為目前應要研究一國兩制的未來發展,

剩下來的時間,過一年少一年,最近我跟一批青年人傾,我話你們不只要想2017年,而是要想2047年,2047年之後的香港是怎樣,這不能單靠香港人去定,中國是一個決定因素,然後你要研究香港和中央政府之間的互動,如何塑造未來一國兩制的模式。

香港人不能自決前途

記者提到現時有很多人對中國內地產生抗拒,「互動」起來或有相當困難,曾鈺成對這說法亦顯得相當抗拒,

有好多人咩?我見到有很多大學生返內地發展,外國更加是,外國人個個望住中國,如果講香港未來發展,甚至是個人在香港的未來發展,如果完全不看中國,一定是很大損失,很多人都看到這一點。

到底有幾多人擁抱或抗拒中國,目前沒有科學化的統計,至於損失與否,記者相信是不同人的價值取向有所不同,但對中央政府有相當了解的曾鈺成,可準確點出中港關係之間的現實點,

2047年會是如何?不是由香港人決定,北京一定有決定權。

至於互動的空間有多大,曾鈺成愈講愈咬牙切齒,

我們不能完全任性地覺得鍾意點就點,因為現實如是,等於現在政改一樣,不是香港人鍾意點就點,結果咪行唔郁,你要考慮北京的權力。調返轉頭,香港將來發展亦不是北京話點就點,因為有一國兩制,所以北京都要了解香港人,我們相互間的關係,規定我們必需要走互動的路。

(節錄)

全文刊於《iMoney智富雜誌》第400期(收費閲讀)

iMoney智富雜誌facebook

撰文 : iMoney智富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