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清第3代後人話你知 6個即食麵的秘密
發布時間: 2015/07/10 10:32
最後更新: 2016/03/04 13:25
據世界即食麵協會的數據,去年中國和香港共消費444億個即食麵,以兩地人口共13.7億多人計算,每人平均一年食32包,平均約11日食一次,若單計香港,人均食即食麵的數量及頻率可能更高。
《iMoney智富雜誌》訪問了日清的中國總代表安藤清隆,這位日清食品集團創辦人安藤百福的孫兒拆解了以下日清及即食麵的秘密:
1. 日本製造的日版出前一丁比香港製造的港版好味?
日清做過很多次Blind Test,大部分試食者都覺得港版出前一丁較好味。
安藤清隆說港版的麻油味出前一丁,麻油的苦味較突出,與早期日本的出前一丁相同,製作配方從未改變過,但每當他們展示出包裝來源地,測試者則會選日版,安藤認為這跟信譽有關,消費者總覺得日版的較好,但不代表港版的信譽或品質不好。
2. 吃杯麵為何要用叉而不是筷子?
亞洲人食麵習慣用碗和筷子,日清創辦人安藤百福創出雞湯拉麵後,他想進軍美國市場,但發現當地人並沒有碗,產品也難被消費者接受,後來他想到開發杯麵這產品。
訪問當日,記者想安藤清隆拿住杯麵,夾起麵條拍照,他堅持要用叉而不用筷子,他說杯麵當日命名「Cup Noodles」,理應如西方麵食般以叉進食,而不是日本的傳統拉麵(Ramen),以筷子進食。
3. 為甚麼杯麵的麵餅是中空?
杯麵的開發過程中,也面對過如何將麵餅放入容器的難題,後來日清創辦人安藤百福發現,根本毋須強行貼近杯底,將麵餅「懸浮」在容器的中間位置,更可固定麵餅的位置,以免在運輸途中令麵餅破碎。
4. 一個即食麵有多「邪惡」?
即食麵被列為「邪惡之選」,因為當中所含的油份和鈉含量相當高。即食麵大都經高溫油炸處理,一個即食麵便含有超過400卡路里,比起食一碗飯更多,其中出前一丁麻油味便含480卡路里;即食麵的味粉的鈉含量也相當高,如果將湯都飲光,鈉攝取量已超出世衛建議的每日2,000毫克攝取量,所以不建議每日食用。
5. 合味道各地特色
香港、中國:合味道杯麵採用適用於微波爐的發泡紙容器
新加坡:有當地著名美食黑胡椒蟹味大受歡迎
印尼:因應回教徒眾多,所有產品為清真認證
印度:名為「瑪莎拉」的辛辣咖喱味最受歡迎,特點是湯比較少;因應當地素食者多而推出素食產品
巴西:味道偏濃
歐洲:當地人沒有吸食麵條的習慣,因而縮短麵條的長度
菲律賓:當地人習慣少食多餐,杯麵以迷你杯為主
墨西哥:配有墨西哥莎莎辣醬的產品特別受歡迎
6. 各地創意丁食法
隨意在網上搜尋即食麵的創意食法,果然千奇百怪,可以放入口的食材和配料,幾乎都有人試過加入即食麵,例如花生醬、蜜糖、Tequila等。港式撈丁、炒丁具創意之餘,也較易為食客接受,亦有外國人將即食麵變成漢堡包、Pizza等。
中環茶檔蘭芳園創出蔥油雞扒撈丁,大受本地人和外國遊客歡迎,其他食店爭相仿傚,創出這食法的是蘭芳園第二代傳人林俊業。要將本來用作湯煮的出前一丁變成撈丁並不簡單,即煮即撈會不夠味,後來想出先用鴨殼和豬骨煲湯,在一小時前將即食麵煮至差不多熟,隔水放涼,再放入雪櫃抽濕,客人落單時才拿出煮開,保持麵質的彈性。
明明是同一個即食麵,在茶餐廳食湯煮即食麵和炒即食麵,價錢卻差一截。炒即食麵由香港的茶餐廳創出,但誰是始創人已無從考究,配料由五香肉丁、午餐肉、豬扒等,以往用生麵的菜式如牛柳絲炒麵等,都可變成炒即食麵。
日本人早年瘋行沖杯麵時加入牛奶,特別是用於海鮮味的合味道杯麵,日清也因此推出牛奶海鮮味杯麵,作為冬季限定版,再引入香港發售,大受歡迎,其後有人嘗試煮即食麵時,在清水中加入牛奶或豆漿,甚至加一點粟米粒和火腿粒,將清湯變濃湯。
在煮好的即食麵上,放一塊片裝芝士,慢慢融入麵條當中,這食法近年特別盛行,韓國也推出芝士即食麵,配上一包芝士粉,加入煮好的即食麵混合來食。香港也有人以芝士撈麵,做法是先將即食麵煮好,並倒走所有水,然後隔水煮溶芝士,即時淋上即食麵上拌勻。
外國網站曾列出逾10個即食麵創意食法,包括將煮好的即食麵混和生雞蛋,分成兩份,略為壓平,代替漢堡用的麵包,放入雪櫃至硬身,再拿出在平底鑊煎一煎,隨意夾上喜歡的配料和醬汁,例如芝士、漢堡扒、蕃茄等即可食用。
(節錄)
全文刊於《iMoney智富雜誌》第402期(收費閲讀)
iMoney智富雜誌facebook
撰文 : iMoney 智富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