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雅麗:揀一田百貨的莊偉忠做特首

City

發布時間: 2015/07/13 11:12

最後更新: 2015/07/14 10:41

分享:

分享:

相片來源:本報資料室

今期iMoney專訪蔡東豪做封面,題材咁juicy,當然要捧場。記者寫得非常好,內容橫跨傳媒、政治與中港關係等,都是我關心的題材,看完想回應幾句。

1. 網媒

不久前在FB Page上介紹新書《創業大時代》,其中一間受訪Startup為網媒Lifehack,每月全球瀏覽次數逾2,400萬,提及「繼《主場新聞》後,香港暫無網媒具公認的領導地位,但Lifehack卻是全香港人班底...」云云,言下之意是香港人做網媒也有機會晉身世界級,大家不要氣餒。

是我太無知!以為不過是輕描淡寫的一句介紹,竟惹不滿:「你當《XX新聞》冇到!」豈敢、豈敢。大人不記小人過。

香港網媒難做,因為內容一旦本地化,市場太小,條數計唔掂。傳統的媒體理論上有本業支撐,財政挑戰沒新媒體大,但轉型亦遠非想像中容易。像我在FB上follow不少傳統傳媒的網上專頁,其挑選的文章....怎麼說好呢?勁文固然很多,但為搶讀者眼球,間中或低俗噁心,品味好飄忽。

蔡東豪在訪問中說,現在的《立場新聞》決心走傳統媒體不走的兩個極端,「最便宜當然是抄新聞,而另一極端、成本最高則是深度專題」,「中間不同你爭」。我覺得做高端新聞的方向是對的。

《主場》關閉後的市場空間,一下子被填滿,這些網媒,不管新舊,大多以話題或立場做招徠,很快網羅了一批堅實支持者,但要擴充讀者光譜(即拓展市場)比較難。

要走出條路來,我認為一是如Lifehack般走Data-driven Journalism路線,放下什麼傳媒充當agenda setting的包袱,利用數據反饋調整新聞內容,給讀者愛看而有用的訊息,全面擁抱市場。把平台做起了、有穩定收入後,再肩負社會重責。否則沒人看、沒收入,怎麼為社會把關?這點我在書中有討論。

其二,是做蔡東豪講的高端新聞路線,如調查報導。我有時都會問自己:資訊爆炸,為什麼仍要看報紙?傳媒的功能在哪裏?對我來說,要吸收知識,不一定看本地傳媒,全世界報章雜誌線上線下大把選擇。但是,傳媒「守門」的功能無法被取代。

舉例,任何人如果和政府部門打過交道,必定知道那些公務員有多恐懼傳媒!如果你在會議上說,這件醜聞我會向XX日報告發!他們必嚇得屁滚尿流(看,為搶眼球,我也低俗化了)。大企業也如是,那些高級行政人員視傳媒查詢如奪命通牒,可以為了丁點小事開十個八個會、電郵往來幾百封,壓力大得無法入眠。

這就是傳媒的影響力。這些影響力如果用得好,比如說監察官商勾結、幫助弱勢社群等,對社會有莫大公益。

所以資深新聞從業員吳曉東籌組的FactWire,我也十分支持。

2.  唐英年

蔡東豪說他仍支持唐英年做特首,理由是唐人緣好,公務員會支持他。這點我可不認同。

做領導不是做公關,人緣好是重要,但不是首要條件。不論怎麼選,我擁護Meritocracy,不會選不作為的富二代。

作為「新一代」,思想當然要破格。最近總是說,要揀,揀一田百貨的莊偉忠做特首。他於當年「西田百貨」四換CEO下走馬上任,在不炒一個人、不加一個人的同一班底下,短短時間做出超班成績,這份能力,我佩服。

更重要是,莊偉忠的管理理念是什麼?是以人為本、是治大國如烹小鮮,以釋放人的動力、潛力為目標,這不正是香港人最推祟的領導人嗎?可惜港人普選特首無期,莊又是個「逍遙派」,否則我必投他一票。

3. Unchina

贊成。自回歸以來,有一種論述在潛移默化我們:唔靠大陸香港唔掂。

冇自由行就冇旅遊業;冇北水就冇金融業;冇內地人來港產子就冇醫院、學校、補習班...研究政治的朋友說,這是製造「經濟依賴」的「新殖民主義」在發酵,讓港人在不知不覺中自我矮化,須警惕。

我是務實派,知道不能完全不靠內地,但港人亦應自強,要令自己手上的籌碼夠多,才能與大國週旋,撐住我們的核心價值。什麼是我們的籌碼?小學生都識:資訊自由、法治、制度、廉潔。

學者方志恒等即將出版新書《香港革新論》,提及與列強為鄰的小國生存之道,相信可堪香港借鏡。

久沒寫社會題材,如有錯漏失言,多多包涵!

全文刊於黃雅麗的網誌「這雙手雖然小」,獲授權轉載。

撰文 : 黃雅麗 Leo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