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公安打畀你」騙案4部曲

City

發布時間: 2015/07/15 17:35

最後更新: 2015/07/28 18:13

分享:

分享:

相片來源:youtube截圖

假冒內地公安及檢察人員電話騙案持續肆虐,今年上半年已達200宗,較去年同期激增49倍,涉款逾2,600萬元,單是上月,平均每日有逾5宗報案。

騙徒手法層出不窮,TOPick 小編根據東九龍總區重案組總督察林焯豪提供的騙案資料,拆解騙案的手法,助大家提高警惕:

1. 盜取回鄉證資料

警方資料顯示,約1成受害人疑到內地酒店、旅行社或娛樂場所消費時被盜回鄉卡資料,被騙徒偽造逮捕令等行騙。

2. 製造虛假文件

騙徒盜用回鄉證資料後,根據資料製作成虛假逮捕令及凍結令等文件,令受害人深信自己牽涉內地經濟犯罪,因而交出保證金或披露自己的銀行帳戶號碼及密碼。

3. 訛稱涉經濟犯罪行騙

騙徒會利用電話錄音聲稱受害人有郵包,着受害人按鍵查詢,然後指其包裹內藏偽造信用卡或存摺等,疑涉經濟犯罪,即使受害人呼冤,騙徒仍會將電話轉駁至由另一名騙徒假扮的公安,要求受害人滙款交保證金,又或者在網上輸入銀行帳戶等資料,以示「清白」。

近1成個案甚至要求受害人登入虛假執法機關網站,網頁有事主姓名、照片、證件號碼,以及偽造法律文件如凍結令等,令受害人以為真的被通緝而就範。

4. 受害人多為青年人

林焯豪指,受害人介乎18至80歲,有貿易商人、售貨員、內地來港學生、家庭主婦及退休人士等,8成人僅20至50歲,較一般電話騙案受害人年輕,警方不排除因行騙手法新,青年人亦中招。

商業罪案調查科總督察曾俊傑(右)強調,內地公安不會要求事主交保證金或提交銀行資料,籲市民遇有懷疑應報警。(潘政祁攝)

由於所有假冒內地官員騙案均由境外致電受害人,商業罪案調查科總督察曾俊傑表示,警方會加強跟內地公安等境外執法機關情報交流,東九龍總區亦成立專責小組跟進,強調內地公安不會要求事主交保證金,速遞公司亦不會將電話轉駁至公安機關,呼籲市民勿輕信任何自稱執法人員而答允滙款等要求,應再三核實對方身份,如懷疑應報警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