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解碼遊戲》看職場團隊工作

職場

發布時間: 2015/07/17 16:31

分享:

分享:

相片來源:Twitter

《解碼遊戲》(The Imitation Game) 為2014年最出色的電影之一,在奧斯卡獎中總共提名八項大獎,最後拿下最佳改編劇本。最重要的是,這部電影直指上個世紀中英國政府漠視同性戀人權的殘忍,到了2015年中,美國就宣布了全國性的同性戀婚姻合法化。這顯示《解碼遊戲》反映了當代的價值觀,更容易引發共鳴。

《解碼遊戲》改編自真人實事。二戰時期,分屬同盟國的英國與軸心國的德國雙方僵持不下;德國依靠複雜的情報密碼系統──「Enigma」密碼機 ──接連出奇制勝,英國於是成立專案小組,試圖透過破解密碼,逆轉戰局。

劍橋天才數學家艾倫圖靈(Alan Turing, 班尼狄·甘巴貝治飾演)與修(Hugh Alexander, 馬修·古迪飾演)等人受到政府召集組成「Enigma」解碼小組。

這個小組的發展,可以分成兩階段。

第一個階段:「團體」而非「團隊」

解碼小組始終沒有辦法找出合適的方式運作,從管理的角度看來,其初期運作方式是「團體」而非「團隊」,一開始就決定了失敗的下場。

相片來源:Twitter

負責人Denniston司令是一開始的領導者,但他不僅沒有決定任何共同的行動標準,甚至也沒有試圖與團隊成員溝通工作方式。在這種情況下,團隊中的所有成員都各自用自己的方式解碼。

整體而言,所有人的行動雖然朝向同一個目標,但只能說得上是「團體」,稱不上「團隊」。

就在計畫即將面臨失敗的同時,圖靈直接寫信給英國首相邱吉爾,直言以人對抗機器(編按:進行解碼)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定要用機器對抗機器才有可能成功。邱吉爾認為圖靈的策略正確,決定把解碼團隊交給圖靈。

第二個階段:從「團體」變成「團隊」

當圖靈接掌團隊之後,解碼小組才正式從「團體」轉變成「團隊」。

首先,圖靈握有資源,並成為明確的正式領導者。他迅速解僱兩個成員,並加入Joan(姬拉·麗莉飾演),不讓團隊成員分崩離析。Joan身為團隊中唯一女性,不僅年輕貌美,同時還有極高的情緒智商與溝通能力,迅速地就成為這個團隊的溝通中心,甚至可以說是這個團隊的非正式領袖。

相片來源:Twitter

其次,解碼小組的運作,終於有了時程表(time table),這意味著解碼小組必須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完成任務。

事實上,時間壓力是團隊運作必須存在的要素,如果沒有時間限制,團隊的運作通常會流於無效率化,所有成員也都容易被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

雖然仍有困難險阻,但當解碼小組開始能以流暢團隊模式運作的時候,團隊績效就立刻有了顯著的成長。

最後圖靈終於成功利用命為「Christopher」的機器破解了德國的「Enigma」密碼機,運用珍貴的情資,促使同盟國擊垮軸心國。我們雖不知道在歷史上,圖靈是否擁有這麼一個團隊、他的團隊又是如何運作,但我們可以確信的是:圖靈的貢獻不可能由他一個人完成,一定是由一個運作良好的團隊共同達成目標。

相片來源:Twitter

總結:「團隊合作很重要」幾乎是人盡皆知的常識,但《解碼遊戲》更進一步告訴我們:

不是把一群人放在一起就會變成團隊。團體與團隊只有一線之隔,但兩者所能產生的績效與貢獻,卻是天差地別。

所有的領導者都應該捫心自問:我的團隊真的是團隊,不僅只是團體嗎?

(節錄)

原文刊於網誌「一個分析師的閱讀時間」,獲作者SeanHuang(黃瑞祥) 受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