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傾聽是年輕人最大功課

City

發布時間: 2015/07/31 15:27

最後更新: 2015/07/31 16:09

分享:

分享: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香港人多了一日法定假期,但對距離甚遠的戰爭歷史和傷痛,又有多少人考究?台灣作家龍應台日前來港出席書展演講,以記憶作主題,她用十幾張舊照片口述當中故事,台下觀眾由最初好奇陷入沉默,默默思考被遺忘的戰爭史。

觀眾愛讀她批判社會現象的作品,她也有引導讀者反思戰爭歷史的使命感,幾年前她寫的《大江大海1949》,就花了一年多訪談查究,重組國共解放戰爭的傷痛史。

龍應台對承傳回憶有份執着。她說當公務員時,有一次到一個叫金瓜石村的小山村考察。老村民熱情介紹,但走到一塊二戰後豎立的「國際戰俘紀念碑」前,卻說不出話。她展示一張1942年的舊照解釋:

日本人把戰俘都關在金瓜石村。村民怕被殺害,幫日本人看管戰俘,紀念碑是令他們抬不起頭的歷史。

後來她爭取經費,讓村民建碑還原他們被恐嚇迫害的歷史,是非曲直自行判斷。

看完村莊照片,她播放國民黨軍人黃國海的影片。本是廣東人的他在寫給友人的書信中批評國民黨,結果成為政治犯坐了幾十年冤獄,九十年代才獲平反。龍應台說到哽咽說:

我們欠的生命,賠不了;我們欠的青春,回不來。可是他的記憶,就是他的尊嚴,我們欠他一個真誠的傾聽。

龍應台提到今日香港內部對立,和內地之間也充滿「不喜歡和不信任」。新一代在安穩環境成長,卻變得浮躁,最大挑戰是失去傾聽的能力,她寄語道:

無論你在哪一邊,傾聽你不認同的人,傾聽前一代人隱藏的記憶……但這是對年輕人的挑戰,也是他們最大的功課。

大概是預料到觀眾,會問她對香港問題的看法,曾在港生活9年的她,事先聲明不評論:

我已離開太久,你們出現那麼多事情,我是沒有發言權。

其實早年她已關注香港公共議題,2006年出版的《龍應台的香港筆記》提出多項批判。書中她對「公民教育簡化成愛國教育」的觀察,似預言在國教風波成真;在擅長的文化範疇,她為西九龍文化區發展寫下40頁建議,但事隔近10年,項目仍停滯不前。

新任行政總裁、曾是政府房屋高官的柏志高上場,反而引起文化區重回商業發展的質疑。

書中她有一段講述,如果自己當了文化部長,會說服市長、財長,尊重公民權和文化歷史。然而幾年前她重返台灣官場,卻多次被指偏袒政府,有人認為她「變了」,她這樣回應:

當你在政府的位置上,沒有個人身份,很多的事情是忍辱負重,但是有真正落實,推動(政策)的優點。回到民間,我又是文人身份。

全文刊於《iMoney智富雜誌》第405期(收費閲讀)

iMoney智富雜誌facebook

撰文 : iMoney智富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