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分鐘看盡新加坡80年滄海桑田

休閒

發布時間: 2015/08/10 16:15

最後更新: 2015/08/10 23:16

分享:

分享:

新加坡昨天(9日)建國50年金禧,一段以音樂串連的短篇動畫,單憑一部小提琴,就細說了該國近80年的發展史。

《小提琴》(The Violin)故事起始於1939年,新加坡當時仍為英國海峽殖民地,有個小男孩在駁船碼頭(Boat Quay)遇上貿易商人,獲贈一把小提琴。

小男孩珍而重之,卻於二戰逃避日軍襲炸間,丟失小提琴。獅城3年8個月的淪陷完結後,英國軍政府重新接管,一名職員把小提琴帶回家給女兒,造就兩代音樂家。

《小提琴》花了10個月製作,是星洲通訊及新聞部所推動的電影節「Rewind/Remind」其中一部電影,該活動旨在收集、紀錄跟國家有關的回憶及事件。

 導演韓蘊光(Ervin Han)及作曲家林海賢(August Lum),沒有用上半句對話,僅借兩個分別代表男孩及女孩的小提琴家,以及幾全按史實圖片製作的2D影像,便表達了外來人口隨貿易而至,二戰淪陷民不聊生,光復後從英國得到半自治權,併入馬來亞的種族鬥爭,以及獨立後一日千里的發展等光景。

Ervin Han說:

我執意以動畫重塑新加坡地標,當中很多已經不復存在。我亦希望製作出一套動畫電影,讓不同世代的人都能按自己的人生經歷,憶起不同舊事,有各自的解讀。

30年代,新加坡吸引很多中國、馬來及印度人前來擔任苦力。

1955年,新加坡人群起支持「Merdeka」(馬來語的獨立)運動,終獲英國首次容許半自治。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因遭馬來西亞聯邦驅逐而獨立,李光耀於國營電視廣播灑下男兒淚,頓成一代人無法忘卻的畫面。

1960年代新加坡首代組屋,樓高10層。

新加坡早年吸引了不少來自廣東三水的女人從事勞動工作,紅帽子是她們的標記。舊照中的三名婦人於碧山地鐵站工作了4年,1987年11月7日通車當天笑着試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