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帥青:狀元愛讀醫科 有前途有「錢」途

City

發布時間: 2015/08/11 08:00

分享:

分享:

大學聯招放榜,盡攬11個狀元的香港大學搶盡風頭,但尖子的選科更受關注,7個狀元都選讀醫科,比例奇高,在講求懸壺濟世的理想外,也因是低風險高回報的安穩之選吧!

在本港讀書最叻的學生,未來最想做甚麼?按過往傳統,一般都離不開醫生、律師、ibanker等,故填報大學志願時,醫科、法律系、環球商業均是不少尖子的首選。但在今年,醫科更見一枝獨秀,11個在文憑試7科取得最高5**成績的狀元,高達7個揀讀醫科,全數入讀香港大學,創下港大醫學院歷來取錄最多狀元的紀錄,其餘4人,分別選讀工商管理與法學、政治學與法學、牙醫,以及社會科學。

憑藉滿分的成績,在選科時自然要風得風,早在文憑試成績放榜時,不少狀元已談到想讀醫科,訴說視救人為理想,甚至有狀元稱在讀幼稚園時已立志等。做醫生既是救人性命,但能夠在多年來一直成為眾多尖子的首選,相信亦不乏在使命感之外的吸引力。

在本港入讀醫學院,本身就像為自己印上一張社會精英的名片,沒有頂級成績,根本無法通過那極高的收生門檻,而在畢業之後成為醫生,社會地位又高,自我滿足感自然高於一般人。在此之外,另一更大的吸引力,或許還是讀醫這條路,正是在前途之外,對未來「錢」途有最大的保障吧!

有別於其他學系如商科等,不論經濟好與壞,醫科生亦不用為搵工發愁,本港醫生一直不足,自然就業有保證、人工又遠高於同屆畢業生,在未來人口老化之下,飯碗只會更加穩陣。

做醫生的進場門檻高,6年的全職課程,雖然投資大,但同時亦保證其他人難以進場競爭,更甚是醫生行業本身更有一道「護城牆」,連外來的競爭,亦可擋走!

縱使本港鬧醫生荒多年,公院醫生人手嚴重不足,但每當政府想吸引海外醫生來港執業,如有限度引入具資歷的外地醫生、精簡審批程序等,往往被業界阻撓,就算被外界詬病是保護主義等,醫生組織繼續大加反對。結果,本港醫生人數遠遠不足人口所需,智庫「香港黃金五十」曾推算,2039年本港將短缺約7,000名醫生,此行業又怎會不是穩陣之選?

相對來說,本港的律師行業雖亦圖壟斷、排外,還見開放得多。縱使做律師殊不容易,但亦可透過完成學士後進修、再考試的方式成為律師,本科不讀法律專業的,也可透過進修晉身法律行業,行內競爭自然較激烈;且連海外來的競爭亦大得多,本港律師陳莊勤曾撰文指,在1996至2013年之間,海外律師通過執業試獲取本港律師資格的人,就有1,765人,佔整體20%,導致連在法律界內,也有人不滿競爭太大。

律師行業相對開放、競爭大,醫生行業的低風險特質,反而就成為讀醫者的最大優勢。即使本港尖子愛讀醫的情況,有人覺得太「穩陣」,甚至質疑本港精英不願去冒險,是否「無大志」等,但對尖子來說,作出安穩必贏選擇,反是理性表現。

就算做醫生「發大達」的機會不高,但回報有保證,年資漸長後在醫院做顧問醫生,或設私人診所執業,年薪達到數百萬元的實不罕有,與年薪過千萬元的商界精英人士相比,或有所不如,但已是全港首1%的高收入人士,回報極高。

更甚的是,做醫生需要的是在某專科的專業知識,對其他能力如人際關係等的要求,較為次要,但學識過人的狀元,若要在商界跑出,除了聰明之外,更要有創意、愛冒險的性格、建立人脈關係的能力等,狀元不見得就有很大優勢,故狀元創業成功率不見特別高,稍一不慎反而輸了要賠上不菲的機會成本。

醫生既可行醫救人,且競爭少、又有高收入保證,聰明的狀元,自然亦會為自己作出最安穩、理性的選擇,從功利角度看,與其以高風險換取高回報,倒不如去行醫,選擇一切盡在自己掌握之內的康莊大道,以低風險取得可觀回報。

撰文 : 沈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