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置業回報高?居台港人話你知

City

發布時間: 2015/08/14 16:49

分享:

分享:

台灣樓價飆漲。(相片來源:iMoney智富雜誌)

移民台灣是香港近年的熱門話題,根據台灣移民署數據,去年居留台灣的香港人創下7,498人的新高,較前一年上升逾六成。

在台北坐捷運可達的新北市,近年有不少新盤,700多平方呎的單位,入場費約300多萬港元。在台灣買樓自住是否抵買見仁見智,但如果是投資收租,有當地港人提醒,要注意租金回報率較低,大約只有1%至3%。

香港人移民台灣的其中一個理由是:實現夢想。在香港從事貿易的霍志明在台中讀大學,2007年決定移居當地,並以藝名「傑拉德」在當地電視報章講波、寫波多年,一嘗圓夢滋味,並以藝名成立公司,「我當是一盤生意來做。」

霍志明在台灣創辦足球季刊。(相片來源:iMoney智富雜誌)

台灣的足球氣氛不及香港,他離開香港前先做好準備,大概掌握台灣的足球市場,又在香港與友人合資百多萬元,在西環買入單位收租,補貼初到台中、未有收入的生活費。

到了台中,更感開拓足球這板塊不容易,「當時完全沒有足球雜誌,Yahoo都沒有足球這一版。」大半年後,霍志明承包了一份報章的足球版,得到穩定收入,逐步寫更多專欄和在電視台講波,並創辦一本足球季刊。

1500呎單位月租4千元

雖然至今仍是租樓住,但他留意樓市多年,去年開始在台中投資物業。按台灣信義房屋指數顯示,相較2010年第二季,今年全台灣樓價同季升51%,其中台中市升55%。

眼見愈來愈多港人有意移民台灣,他更與幾個在台灣的香港人合著《移居台灣》系列書籍,銷情不俗。

霍志明回想,早在2008年時便想過入市,但遭朋友勸阻,結果樓價至今升了一倍。去年他終在台中買下第一個物業,在逢甲大學附近的套房,售價近40萬港元。

台灣的套房不是劏房,而是合法的獨立單位,都是近300平方呎的開放式單位,還有個小露台,有些大廈全幢都是套房。

現時單位以每月約2,000港元出租,回報率有6厘。

他與家人則以4,000港元租住另一個1,500平方呎的單位,背後原因與租金回報有關,

我現時住的單位,售價要200萬港元,是8年前的一倍,租金只是4,000元;但我買40萬元的單位,租金已有2,000元。

霍志明以4000港元在台中租住單位。(相片來源:iMoney智富雜誌)

政府出招徵稅樓市跌

不過台灣的租金回報率普遍偏低,如果想投資收租,物業位置相當關鍵。以台中為例,霍志明推介大學區和科學園區,因該區有較多非台中人有居住需要,但他也觀察到台灣出生率愈來愈低,私立大學都有機會倒閉,所以選擇哪個大學區都要做足功課;至於台北市,鄰近捷運站可吸引上班族,他的朋友在捷運大安站旁,以200多萬港元購入一個套房,現以約5,000多港元租出,約3厘回報,在台北算是不錯。

另一觀察,是台中市樓價上升,霍志明認為主要由炒風帶動,大部分炒家是台灣人,亦有部分香港人和內地人。

因為台北的樓更貴,結果湧來台中,其實台中的實際居住需求並不大,台中的空置率有一半。

為了遏止炒風,台灣政府今年6月通過「房地合一實價課稅」新制,規定業主賣樓所得的利潤,需繳大額稅率,樓價亦因此稍為回落,霍志明評估跌勢最少維持一年。

除此之外,霍志明說在台灣買樓前有很多細節要注意,例如台灣有規定大廈必須照到陽光,加上不時有颱風,所以要留意單位的坐向是否合乎自己喜好。另外,有小孩的要留意校區,因為台灣小學是依住所地區派位;有意在當地駕車的,亦要留意停車場出入口是否位處繁忙道路,否則出入經常塞車。

相片來源:iMoney智富雜誌

新北桃園置業好選擇

離開台中,在較繁華的台灣北部,除了有港人較熟悉的台北市,還有多個新發展區的新北市,兩地有捷運連接。對於不會在當地駕車的港人「新移民」,捷運站附近物業是不二之選,但台北市的樓價不比香港低很多,以在小巨蛋附近一帶的中山區為例,一個800多平方呎的單位,約售近600萬港元。

另一邊廂,由台北車站坐捷運僅3至十數個站就到達的新北市,逾千呎的單位約售300多萬港元。新北市近年有不少新樓盤,也吸引很多香港人的注意。

香港人到台北工作,人工大約打八折,到新北市買樓,樓價是香港的四折。

中原地產(台北)總經理張紹權是香港人,在當地完成大學課程後定居至今20年,對台灣生活有讚無彈,他在台灣北部地區持有4個單位,

香港樓價和租金都貴,最重要是生活沒有質素。

他說,香港人去台灣置業的人數,比3年前增加最少五成,現時每個月平均有5至10宗交易,大部分是300萬至1,000萬港元的單位,亦有移民的港人選擇先租後買;至於地區方面,張紹權說在未來三數年,台北連接新北和桃園的機場捷運將會先後通車,屆時將與香港的新界西北區相似,雖然兩地的樓價過往上升不少,但仍較台北市低得多,自住或投資都是不錯選擇。

(節錄)

全文刊於《iMoney智富雜誌》第407期(收費閲讀)

iMoney智富雜誌facebook

撰文 : iMoney 智富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