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 : 《玩轉腦朋友》兩個成功啟示

休閒

發布時間: 2015/08/30 13:38

最後更新: 2016/02/04 12:24

分享:

分享:

相片來源 : Inside Out facebook

除了何韻詩一連 6 晚的演唱會,搞出了二次創作式頒獎禮《勁曲金曲》,令一眾網民瘋傳外;靠創作力顛覆大眾,而取得好成績,還有不少人談論的《玩轉腦朋友》。

筆者最近久不久,便收到久沒聯絡的朋友,建議新知舊雨入場觀看這動畫,而它亦已收近 5,600 萬,票房仍一枝獨秀,沒有疲態。

它的成功,證明了創作是可以打開許多門的,誰會想到腦內幾個人仔的對話,又情緒又動機又潛意識等心理學範疇的東西,觀眾不介意「隔涉」,看得津津有味,還有不少反省和分享,甚至大步踩入了親子、教育、情緒管理和宗教門檻。

它明顯用了一種極簡潔,接近智能電話世代的 emoji 文化:5 個 icon 便簡易地統歸了行為的大成,我雖覺得過分簡化,但大眾明顯受落到不得了。朋友在通訊群組中因小事而吵得面紅耳赤,有人忽然說:你個阿燥又跑出來了,然後貼圖阿燥的可愛樣子,這吵嘴事宜一下子便平息了,大家又回復平靜。

相片來源 : Inside Out facebook

究其成功啟示,首先,它雖是動畫,卻有足夠話題性讓人傳頌;其次,觀眾的反應都不僅是甘於滿足其娛樂功能,而是真心地認為獲得了啟發(enlightening)。

或許是人腦太神秘,情緒病亦是城市人生活一部分,這種淺顯入手方式,用了一種容易消化的模式(model)來解釋人的行為(五去二便失衡,二缺一亦不可)。

它將極微細的事情放大,搬屋的小事,變為兩代生嫌隙之始,父母都捉錯用神,對子女認識嚴重不足,於是它並不是一齣關於少年人的電影,更是父母一代如何理解自己、將未知的「我」暴露於自己面前的電影。

動畫不是為小孩子而拍的,它是為成年觀眾的情感和知識需要而拍的,這才是它一擊即中的原因。

捉錯用神,何其大件事!以為只有阿樂便可以,原來阿愁都不相伯仲。社會上也不乏例子,用經濟效益和交通暢順來剷除一種交通工具,殊不知原來衡量的模式,已轉移至文化地標和身份認同;想提速,其實更多人想慢活;以為老舊不合時宜,殊不知滿足了低碳節能減排的趨勢。

《玩轉腦朋友》已不僅是一齣戲,它顯示了一整個中產階層渴望從大眾娛樂中,摘取真正意義,思考性的、實用性的都有,如果我們捉錯用神,便看漏了一個內省的趨勢了。

原文刊於《經濟日報》(收費閱讀) 

 

撰文 : 馬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