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爸爸:愛在當下 父母陪伴就是最大的愛
發布時間: 2015/10/09 13:42
最後更新: 2020/05/18 13:09
父母愛子心切,希望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有人甚至表示「養大一個細路要400萬」。可是,到底什麼才是孩子真正的需要?
註冊社工黃鎮昌(Marco)帶3歲女兒單車環台觸動人心,他自己在過去11年創辦天使家庭中心,舉辦流浪團和工作坊教父母怎樣與孩子同行。
他的育兒心得是:
愛,就是和身邊最愛的人,把握當下每一刻(Love Is In Every Moment) ,留住最美好的時光。
陪伴就是最大的愛
Marco除了舉辦青少年的流浪團,也有舉辦親子流浪團。一位主任牧師和他就讀小三的兒子早前了參加台灣流浪團,Marco指,該名主任牧師因經常忙於教會事務,很少時間與兒子相處。
旅程開始第一個晚上有一個家長與子女分享環節,問到該牧師兒子參加活動的心情,兒子興奮地說:
我好開心!因為今次爸爸24小時都陪著我了。
主任牧師立刻流淚。確實,香港人生活忙碌,陪伴子女的時間稀少,然而這些看似平淡的片段,卻勝過世界上的千言萬語。
Marco在facebook上指出,當父母思索要怎樣做才是對子女最好,他的回答是:
給他們美好的童年和經歴。最重要是,讓他們知道:無論路有多遠、做父母的,也會一直背後陪伴或默默支持。
放手是一種祝福
父母與子女的相處是雙向,透過父母放手讓孩子去流浪,子女就有了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同樣地,當父母看到兒女能獨立生活,也會為他們感到驕傲。
在流浪旅途裡,年輕人用打工換宿的方式賺取旅費。這一次,他們的工作是清潔登山步道,以換取兩天的住宿。
工作雖然辛苦,但年輕人卻十分高興,因為他們又慳了一筆費用!原來當父母願意給機會予他們嘗試時,成長總是在前方。
別低估孩子的適應力
流浪團團友中,有小孩就自發用紙箱套頭,然後再吹牧童笛賺旅費,也有小孩踩單車,卻因天氣太酷熱而把嘴都曬得又紅又腫,可是他們卻得到了肯定。
Marco說:
旅程係好辛苦,但小朋友依然好開心,因為有一種滿足感!
Marco憶述,他學生時代就讀於Band 5學校,重考會考和高考均不成功,創辦天使家庭中心更是缺乏資源,可是人是會隨着環境成長,最終能逆流而上。
天使家庭中心從他「一腳踢」變成一個13人的團隊,並由從本地流浪團做到國外流浪團,這就是人的韌力。
捍衛子女留白的階段
Marco明言,他不會為女兒找補習班,難得有暑假,必定會叫她盡用暑假做自己愛做的事。
Marco說:
現在小朋友就只有讀書、讀書、功課和功課。
他更笑言,特意為女兒尋找了一間K1沒有功課的幼稚園,目的就是希望珍惜女兒這些留白的階段。問到他對女兒的期望,他說:
成績不代表一切。我着重仔女為人得唔得。如果成績真係唔得,咁咪Let it go...
Marco認為,人品比成績更重要:
我只想我個女、我個仔行出嚟,其他人不會對他(品格)擰頭。
教會子女「先勞碌、後甘甜」
香港家庭愈來愈多獨生子女,子女成為父母的「金叵羅」,很多家庭甚至聘請外傭照顧起居飲食,事事都由外傭代勞。但Marco坦言:
我們聘請姐姐(外傭)只是照顧起居,她(女兒)可以做的事,我都會叫她自己做。
Marco的女兒只有3歲,但Marco稱很多事都會讓女兒自己做:
係餐廳叫嘢食、拎錢埋單,我會讓她自己做。
近日女兒開始上幼稚園,每日外傭都要為她清洗茶點餐具,於是Marco又給予女兒一個「小挑戰」,着外傭教女兒如何洗餐具,養成女兒「自己的事自己做」的習慣。
問到Marco對「港孩」的看法,他認為父母未有讓子女體會「春耕秋收」的道理,父母在子女一出生就給予最好,事事為子女安排,反而令子女缺乏經歷:
小朋友自細就享受甘甜,未曾勞碌過就享受。
Marco認為,父母應該放手讓小朋友做事,有機會「撞板」才會成長。
「堅持我所作,作我所堅持」這句說話是Marco的座右銘。
他說,希望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實現在一對子女身上,同時亦作為流浪團的核心理念。
Marco至今已帶領近100個流浪團,流浪團目的地以亞洲為主,例如日本、台灣、馬來西亞等,至今參與過親子流浪團的家庭超過140個, 而流浪服務人數己超過2,000人。
Marco希望透過流浪團的經歷為重新建立小朋友成長的平台。
撰文 : 黃鎮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