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二代」自建手袋品牌 圓父母心願

職場

發布時間: 2015/10/12 16:11

最後更新: 2016/12/28 15:33

分享:

分享:

大家姐Rita(右)繼續主力打理中信,RBRK的工作,則由Betty(右二)和Kason(左)負責。(相片來源:經濟日報資料室)

劉氏3位廠二代Rita、Betty、Kason,靠父母撑起皮革廠多年,一直為各大手袋品牌代工,卻未嘗擁有過自家品牌。趁着年老父母還未全退,決定創立以幾兄弟姊妹英文名命名的手袋品牌RBRK,手袋生產工序由自家工廠負責。現在劉老夫婦每天看着一個又一個掛上代表子女的品牌的手袋誕生,想必喜出望外,或許他們仍未言休正是此原因。

第一代劉光前於上世紀70年代來港定居,做過手袋廠雜工和百貨公司銷售員,後來跟兩位朋友夾份開廠,幾年後廠房以結業收場。1987年他東山再起,成立中信公司,主力做手袋OEM(代工),大家姐Rita說:

爸爸做紙樣,媽媽『車』(縫紉)東西,我8歲已經開始協助媽媽工作。

山寨廠開始 後惠州開廠

那些年,家庭式作業是香港社會寫照,所謂「工廠」,不過是在家中添置一些生產儀器,做些車衣之類的工作,

最記得某次要車洋娃娃的尿片,我負責車尿片的橡筋位,小朋友車得很快,賺得很多錢。那時候香港工業發達,小朋友也有渠道幫父母搵錢,自己也可賺些零用錢,不會浪費時間去玩,很開心。

這間山寨廠愈做愈大,兩年後,廠房由家中搬至惠州,一直營運至今,劉光前師傅今年也年近70,姊弟幾人也已長大成人,各有發展,其中Rita主力打理中信,現已成為公司CEO,不過Rita笑言:

父母還是會駐廠做管理工作,而我則負責採購和會計,跟進定單,接單後交到工廠生產,較多負責對客和公司發展策略方面。

家族生意有所成,又有子女接棒,辛勞數十年父母理應老懷安慰,但原來尚有心願未了。Rita說:

爸媽做了幾十年工廠,看着別人都建立到自家品牌,也在想,為甚麼不能有自己的品牌呢?

兩老對手袋生產程序早熟練,但要建立自家品牌卻談何容易?二家姐Betty和四弟Kason指稱,

因爸媽不懂英文,那時候家族生意來源都得靠貿易,定單要甚麼就造甚麼。那時候是OEM年代,沒有設計師,連ODM(原始設計製造)也稱不上。

定單外流越柬 諗計自救

Kason進一步指,近10年同行也開始轉型,由OEM轉型至ODM,再建立自家品牌。

廠家的定單主要來自歐美市場,但近年歐美零售表現差,零售差,工廠自然少了定單,加上競爭大,中國大陸因為新的勞動法例推出,致令生產成本上升,大批量的定單都去了柬埔寨和越南等地的廠房。外來定單開始少,要想辦法自己給自己定單。

要建立品牌,就要有人認得產品,因此設計很重要。

Rita望向身旁的妹妹Betty,

以前我們沒有設計師,很難做到既獨特又有意義的產品,自從妹妹去了讀時裝設計,再去紐約深造,我們就覺得是適合的時間,去幫爸媽完成夢想。

擁8銷售點 7成本地客

Betty於IVE前身香港工業學院(TI)修畢時裝設計後一直從事相關工作,之後回歸家族生意,再負笈紐約深造;四弟Kason則一直在中信幫手,後再進修商科和市場營銷。兩人於2010年先後學成歸來,即着手籌備建立品牌。

當品牌於2011年正式創立,品牌名也用上了四姊弟(Rita、Betty、Rock、Kason)英文名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得名RBRK。

RBRK產品幾全出自Betty一人之手,平均每季會推出4、5個系列,每系列各有4、5款手袋或其他產品。(相片來源:經濟日報資料室)

品牌定位中檔,主攻18歲至35歲的上班族、職業女性和年輕專業人士,至今在港有8個銷售點,7成為本地客人,也在台灣設計網站Pinkoi網銷。起初只造真皮手袋,但因為沒有廣告宣傳,高價的真皮袋沒人買,這才轉做仿皮,至今真皮、仿皮產品各佔一半。品牌除了一圓父母心願,作為品牌最大掌舵人,Betty指:

一個廠如果有自己的品牌,那會是很大的增值,因為當我們到貿易展覽參展,客人見到我們有自己的設計,就不止吸到OEM定單,更包括ODM。而且很多大公司也不想單靠內部的設計師,也想看看廠家會否有其他好的設計。

品牌創立至今4年間,單是舖位問題已讓幾姊弟心情如坐過山車,歷經大舖搬細舖再變成無舖,直至上月起,才夥拍本地眼鏡設計品牌Genic Eyewear,於尖沙咀K11開設形象店「RECOGNITION」,重新有了自家門店。

(節錄)

全文刊於《經濟日報》

 

撰文 : 陳子健 香港經濟日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