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諾貝爾獎匹敵的7個國際大獎

City

發布時間: 2015/10/16 12:35

分享:

分享:

相片來源:法新社

2015年諾貝爾各獎項得主塵埃落定,其中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屠呦呦,成為第一位獲諾貝爾獎的中國女性。屠呦呦並非首次獲得國際性獎項,她4年前亦曾獲得過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生理學和醫學領域的頂級大獎——拉斯克醫學獎。

除了諾貝爾獎外,在科學﹑人文和經濟等不同領域還存在一些類似拉斯克醫學獎跟諾貝爾不相伯仲的大獎,TOPick 編輯現整理資料並羅列如下:

1. 邵逸夫獎(The Shaw Prize):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

港人最為熟悉的,莫過於被礐為「東方諾貝爾獎」的「邵逸夫獎」。

「邵逸夫獎」是按照邵逸夫爵士的意願於2002年11月而設立,由「邵逸夫獎基金會有限公司」管理及執行,基金會辦事處設在香港。

「邵逸夫獎」共有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3個獎項,以表彰在學術及科學研究或應用上在近期獲得突破性的成果,和該成果對人類生活產生深遠影響的科學家。

「邵逸夫獎」提名及評審程序於每年9月開始,翌年夏季宣佈頒獎典禮並於同年秋季頒獎,每項獎金120萬美元。獲獎者不分種族、國籍、性別和宗教信仰。

相片來源:經濟日報資料室

2. 沃爾夫獎(Wolf Prize):農業、化學、數學、醫學、物理和藝術

沃爾夫獎由沃爾夫(Ricardo Wolf)和他的家族創立的沃爾夫基金會於1976年在以色列創立,頒發給對推動人類科學與藝術文明做出傑出貢獻的人士,絕不分國籍、種族、膚色、宗教、性別和政治取向。

該獎項每年評選一次,分別獎勵在農業、化學、數學、醫學、物理和藝術領域中(包括建築、音樂、繪畫、雕塑四大項目)中取得突出成績的人士。得獎者年齡不限,獎金為10萬美元。

每年的沃爾夫獎的頒獎典禮會在以色列的耶路撒冷舉行,及由以色列的總統頒發給每位得獎者。

據不完全統計,沃爾夫獎在科學領域的三分之一獲獎者後來都獲得了諾貝爾獎,沃爾夫獎亦被視為諾貝爾獎的前哨戰。

我國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經獲得過沃爾夫農業獎。(相片來源:經濟日報資料室)

唯一 一位得過邵逸夫獎的華人數學家陳省身亦曾經在1984年得過沃爾夫獎。(相片來源:經濟日報資料室)

3. 拉斯克醫學獎(Lasker Medical Research Awards):醫學

拉斯克醫學獎是美國最具聲望的生物醫學獎項。由美國廣告經理人阿爾伯特.拉斯克(Albert Lasker)及其夫人於1945年創立,旨在表揚在醫學領域作出超凡貢獻的科學家、醫生和公共服務人員。拉斯克獎最初分為基礎醫學獎、臨床醫學獎和公眾服務獎,後又增設特殊貢獻獎。

截止今年,有87名拉斯克獎得獎者同時獲得諾貝爾獎,故此獎項在醫學界有「諾貝爾獎風向標」之稱。而今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屠呦呦亦曾在2011年獲得此殊榮。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由華人得主屠呦呦(相片來源:經濟日報資料室)

4. 克拉克獎(John Bates Clark Medal):經濟學

克拉克獎由美國經濟協會於1947年在著名經濟學家約翰.貝茨.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誕辰100周年之際所設立的。該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直至二零一零年才改為每年頒發。克拉克獎得獎者只有一名,而且獎項只會頒授給40歲以下的在美國工作的經濟學者。

克拉克獎被視為諾貝爾獎的重要指針。在過去26位克拉克獎獲獎人中,共有9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比例高達三分一以上。著名的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和弗裏德曼都曾獲得過該獎。故此,此獎的歷屆得獎者都被視為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黑馬」。

5. 普利策文學獎(The Pulitzer prize in literature):文學

美國的普利策文學獎是文學領域的大獎,於1917年據美國報業巨頭約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izer)的遺願設立。目前普利策文學獎共包括6個文學獎項,幾乎涵蓋了所有文學形式,分別為小說獎、歷史作品獎、非小說作品獎、傳記獎、詩歌獎和戲劇獎,獎項每年頒發一次。

6. 普利斯特里獎(Priestley Medal):化學

普利斯特里獎是美國化學會所頒發的最高榮譽,目前每年評選一次,用以鼓勵在化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該獎項於1922年設立,以英國化學家約瑟夫.普利斯特里(Joseph Priestley)的名字命名。

普利斯特里獎可授予給學會及學會以外的人士,唯美國化學會董事名董事會成員沒有資格申報這個獎項。

7. 菲爾茲獎(Fields Medal):數學

菲爾茲獎可謂是數學界的殿堂級大獎,與沃爾夫獎並稱為「數學界諾貝爾」。菲爾茲獎由加拿大數學家約菲爾茲在1963年設立﹐獎項由國際數學家聯合會主持評定,在每4年一度的國際數學家大會頒發,得獎人必須在40歲以下 。

最為港人所熟識的菲爾茲獎得主,莫過於是丘成桐教授。

丘教授在香港土生土長,在中大畢業後赴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目前在哈佛大學任教。(相片來源:經濟日報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