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解阿仔要讀哈羅附近的自然學校

休閒

發布時間: 2015/10/23 17:53

分享:

分享:

林雪瑩(Katherine)曾經是銀行的副總裁,她也如一般的父母一樣,特別疼兒子,孟母三遷,準備好新學年。

不過,她並非要搬往九龍塘的名校網,而是走入屯門,但不是讓兒子(乳名神仙魚)讀哈羅。她決定讓兒子進入一間名為「鄉師自然」學校,是一個孤獨的決定。

她曾經說過:

人生是多變和流動的,沒有所謂勝利的絕對終點,我們選擇了不同的起跑線,只爲能夠欣賞不同風光。


自然學校的風光,在這個世代,的確是別樹一格。

什麼是自然學校?

鄉師自然學校(下稱自校)的生活非常簡樸,沒有華麗的禮堂,沒有平板電腦教學,沒有外藉老師,連冷氣都欠奉!

自校 07年創校,是香港第一所另類學校。學校很小,每級最多只有20個學生,學校沿用舊村校校舍,樸素原始,膳食是素菜。

Katherine 曾寫道,自校有很多很多的自由玩的時間,幾乎都是free play,在課室玩,在操場玩,聽故事,準備食物。

兒子「神仙魚」上學第二天,已經手起刀落,把蘋果切成細塊,自己裝飯夾菜,食完飯自己去洗碗,每天如是,學習生活的細節。

「自然.人本.自主」是自然學校的辦學理念。事實上與主流學校最不同的地方是:

  • 沒有校服
     
  • 沒有校訓校規
     
  • 沒有功課
     
  • 沒有課程規限

自然學校認為孩子有自然的成長進程,在玩樂中學習,更能連貫孩子的自然發展。

一間與主流完全不同的學校,Katherine 又為何有這一個決定?TOPick 訪問了這位不一樣的媽媽,究竟在她眼中,如何看起跑綫上和人生勝利組呢?

為孩子當孟母 搬至屯門

林雪瑩(Katherine)今年35歲,已是2名小朋友的媽媽。記者一踏入Katherine家口,就有一隻狗狗前來迎接,而大兒子「神仙魚」在看書,小兒子「清泉」亦陪伴在旁。(神仙魚和清泉是他們在自校的自然名)。

不消一會,「神仙魚」就開始吱吱喳喳,這小男孩非常好動。Katherine 身邊不少親朋好友都是就讀國際學校或名校,亦替孩子選擇從小就入讀名幼稚園。

她在「神仙魚」未出生之前,聽過許多朋友建議她搬去名校區,將來孩子出生報就讀國際學校。

但當她接觸過「自校」的教育理念後,很快便巔覆了她的思維,由當初以為「無得揀」,變成追求自然教育的「另類」家長。

她得到丈夫支持後,便由將軍澳搬到屯門,更促使她將自己的經驗寫出來,希望令更多父母知道自校,

唔係個個都要讀自然學校,係要比其他家長知道有其他選擇。

亦自「神仙魚」入讀自校之後,才知道原來有好多家長與她一樣地「傻」,為了孩子搬入屯門,亦找到許多和她志同道合的家長。

為什麼會選擇另類教育?

至於選擇為孩子入讀自然學校,對Katherine來說,並不是一個魯莽的決定。是她在聽過2年前自然學校所舉辦的講座,是有關「如何自製我們的課室」,當時她好驚訝香港有一個這樣的地方。

Katherine 認為,主流教育的幼稚園課程非常密集。

小朋友拎玩具出來玩,未玩到一半就話要收埋出去玩滑梯玩車,玩完就要洗手食茶點,小朋友都唔知自己做緊咩。

不同於主流學校的教育

Katherine覺得自校和主流學校最大差別的地方,就是主流學校老師對小朋友的比率,老師1個對40多個學生。

自校就堅持以小班小校來營造家庭式的氣氛,而童趣園現在大概只有10個學生,亦不算正式註冊的幼稚園,只能算作Playgroup。

自校的老師會經常做家訪了解多些父母,不是像主流學校,老師偏向只關心成績最好或者最差的一班同學,變相中間那一部份人就隱形了。

Katherine表示,自己以前都是被忽略的中游份子,所以她更欣賞現在這種教育理念。

現在自校的學生大概80多個,家長與家長之間亦很熟悉,家長更要輪更去幫學校煮飯。

神仙魚與以前最不同的是,她說:

神仙魚大隻左,食了2碗飯和飲了4碗湯,都無人逼佢。

現時Katherine亦無為神仙魚或清泉報讀任何興趣班或補習班,她表示亦不會為神仙魚報讀多個興趣班。

但會在家中教小朋友英語,她表示:

雖然自校的方向我好認同,但係這個教育方式都唔係完美,自校無的,她就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去填補這個空隙。

不是適應 而是創造社會

Katherine 已經打算為「神仙魚」報讀自校的小學部,未來小兒子清泉亦會入讀自校的童趣園。

孩子沒功課,那如何適應競爭激烈的社會呢?但Katherine感受最深的是,老師曾對她講過:

我們不是要學生去適應社會,而是要他們去創造社會。

Katherine相信在自校教育下得到的自主學習和創造力,

有這些能力,孩子根本不會難在主流學校就讀,更重要是這些能力才是將來社會需要的。

望孩子找到自己想做的事

對於小學銜接中學問題,Katherine亦有初步了解,自校畢業生大部分會重返主流學校。自校的畢業生回到主流學校後,都會取得不俗的成績。

曾有自校第一屆畢業生升回主流中學後,初中的時候一直維持著級別的前五名,高中卻選擇去創意書院讀雙文憑課程,學習創意藝術及中學文憑。Katherine認為,

以往在主流學校大家只會叫你選擇最有「前途」的學科,無人會關心你想做什麼。

因此她就同樣想小朋友都有這一個Passion,在教育之下找到自己想做的事。

我不是要好似個個狀元咁揀醫科行那條路,是想佢搵到自己想做的事。

Katherine深信,在這裡一切回到生活的根本,自校的風光就是簡約不造作,Less is more。

Katherine作為媽媽的另外一個身份,是在她辭去銀行副總裁後,成立了一個幫助媽媽的社企,語言學習的平台––愛開口,透過一對一視像真人對話的形式學習外語,更會免費提供英文學習課程給予貧困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