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微電影」我想對中學生說的是……

休閒

發布時間: 2015/10/27 18:46

分享:

分享:

強迫症發作︰改作文,看到學生這一句,忍不住,暫擱下其他語文問題(例如文句不夠簡煉兼繁簡體字混用等),收起紅筆,在我另一個專為學生而設的臉書帳號,以我有限的知識解釋了一遍「微電影」這名詞之病。

我的立論主要從電影常規入手,也和培養語感有關,非埋首於「微」字的古義考據或著眼於中港用語的不同。文章是對中學生說話的,因此也沒寫得太長太深。以下就是我粗淺的想法,如有錯漏,請不吝指正︰

 各位同學︰請不要隨便再說「微電影」了!

相片來源:Horace Chan 網誌

雖然現在幾乎人人都說「微電影」,老師認為這根本是個巧立名目的名詞,真正愛電影者,絕不會輕用。為甚麼呢?

所謂「微電影」,不過就是以往慣說、一直通稱的「短片」而已。

這個「短」是相對於一般「長片」的「長」而言的,指的是電影的片長,例如以奧斯卡電影獎的標準,短片組的定義是 30 分鐘以內的電影。僅長 1 分鐘的叫短片,長 30 分鐘的也叫短片;短片的內容從無規限,可以有完整自足的故事,也可以是抽象的實驗影像。

短片的英文是 short film,可不會叫 small film 的。說到奧斯卡最佳短片,我們可不會無故自行改名為「奧斯卡微電影獎」吧?

回溯過去,歷史上第一部向公眾作商業放映的電影,片長不到 1 分鐘,當時固然不會有華人稱之為「微電影」,而今天即使憑空有了「微電影」這個詞,我們也不會稱昔日經典為「微電影」。那麼「微電影」指的是甚麼呢?其含意實在太模糊不清了。

「微」者,「細小」也,「量少」也;「小」最直觀的相反詞就是「大」。

相片來源:Horace Chan 網誌

假如以「製作規模」而論大小,我們無疑是有「商業大作」一類的說法,但到底製作規模要有多「大」才能稱為「大片」,其實很難有明確定義,在荷里活,一般大片製作至少達數千萬美金成本,在香港,千萬港幣是少不了,至於成本較低的電影,同樣也難有一刀切的定義,形容上我們會稱之為「小本創作」或「低成本製作」之類,也不會用「微」去形容(何況,感覺上「微」比「小」更細小得多)。

一般短片的製作成本也許較低,但事實上有許多短片的製作規模絕不比商業長片遜色。

今天我們說「微電影」,時常是指篇幅較長的電視廣告,又或完整自足(並多在網絡發表)的視象故事,但回想過去的同類作品,如九十年代初鐵達時一系列電視廣告,製作費不低,又有明星參與,長度也逾於一般廣告,今天我們也不會改稱之為「微電影」。

故所謂「微電影」者,實不如「短片」一詞精準簡潔。

相片來源:Horace Chan 網誌

另一個可以「大小」衡量電影的,是菲林膠片的大小。雖然現在許多電影已採用數碼拍攝,同學們也許已少見真正的菲林膠卷,但菲林拍攝還是有獨特優勢與魅力,值得認識。

菲林底片可以片幅大小作分類,一般電影底片的寬度為 35mm,後來有 70mm 寬的,放映至大型闊銀幕,特具氣派,而多用於教育、行銷、工業培訓及家庭電影領域用途的,則是尺寸較窄小的 8mm 菲林底片,但若因此而稱這類製作為「微電影」,顯非通例。

至於材質略有類近的「微縮膠片」,則是利用膠卷,攝影技術,複製書籍、報紙、雜誌等出版物上的文字和圖片後匯集製作成的小膠片,以作收藏、保管、研究之用,但這也和時下所謂的「微電影」關係不大。

相片來源:Horace Chan 網誌

因此,坊間說的「微電影」,到底「微」在哪兒呢?和「短片」到底有何分別,以至必須以新的名詞稱呼(以至取代)?

「微電影」一詞既不精準,也悖常情,以後記得用正名「短片」,不要隨便叫「微電影」了!

至少,我在課堂上是絕對不會給大家看「微電影」的啊!

全文刊於作者網誌,獲作者授權轉載。

撰文 : Horace Chan 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