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輪候28.5萬宗新高 平均3.6年

社會

發布時間: 2015/10/27 23:42

最後更新: 2015/10/28 00:42

分享:

分享:

樓價高企上車難,年輕人為求安樂窩,不惜申請公屋,令公屋輪候人數創歷史新高、達28.5萬個申請,一般申請者輪候時間由平均3年增至3.6年。

房署最新調查發現,去年4月至今年3月新登記的非長者一人新增申請中4成為學生,有房委會委員建議建臨時貨櫃屋、青年宿舍等紓緩青年住屋需求,但亦有委員認為在土地緊張下,難再提供不同類型房屋。

公屋輪候人數有增無減,截至今年9月底,一般公屋申請、以及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分別有約14.25萬宗及約14.28萬宗,前者平均輪候時間為3.6年,進一步突破房委會平均3年可獲首次配屋的承諾,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則增至2年。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今日在房委會集思會後指,輪候公屋隊伍不斷延長,但房委會面對物色土地、社區對建屋項目反應之兩大挑戰,強調會按長策訂下計劃去做。

據了解,張炳良在會上曾提及,有人曾建議將平均3年獲首次配屋的承諾改為4年,惟他在會上重申,房委會不會變更承諾。

根據房屋署最新的公屋申請者統計調查,於去年4月至今年3月間,新登記的配額及計分制申請者有2.21萬名,54%(1.2萬人)為30歲以下,有4成(8,840人)於登記時為學生。

而截至今年3月的14.06萬配額及計分制申請者中,平均年齡為33歲,52%為30歲以下(學歷分布見表),整體有15%為學生,而整體申請人中,有大專或以上學歷者的比率逐年增加,由2011年的17%、增至2015年的27%,7成6人明言期望自立獨居或從現戶中分出來。

數據反映具學歷的年輕人對住屋存在需求,房委會委員黃成智認為,應於資助房屋政策中加入青年住屋項目,建議參考北歐等地,在未有長遠規劃的空置的土地上,以貨櫃建青年房屋。

「公眾聽到反應可能好大……有無搞錯要後生仔住貨櫃?」黃成智強調外國亦有類似做法、外觀看上去創新,項目除了即時可以紓緩青年的住屋壓力,另一方面讓青年儲錢。

另一委員何周禮亦曾提出類似構思,他認為房委會應就青年的房屋政策「落墨」,惟現行房委會亦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屋輪候政策要小心處理:「理念可以講,不過一放入現行架構就要小心考慮。」

身兼委員的公屋聯會總幹事招國偉指出,難判斷公屋輪候冊中「水份」有多少,惟青年對住屋需求有上升趨勢,建議房委會考慮提供青年宿舍:「不一定將一間公屋提供予單身青年,而是以宿舍形式。」強調要找到平衡公屋供應與青年需求。

但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主席黃遠輝認為,現時土地資源緊張,難為不同的對象提供不同類型房屋,當局一旦覓得合適土地時,會考慮直接建公屋,但不排除可於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上,討論這些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