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少女時代》的啟示

休閒

發布時間: 2015/11/10 18:09

分享:

分享:

相片來源:《我的少女時代》官方網頁

上映逾3周的《我的少女時代》,愈映愈旺,本港票房已衝破3,200萬元,雖然距離九把刀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6,100萬紀錄仍只到一半,但已成了這4年來本地最賣座的台灣電影。

而它的票房已超越了口碑甚好的《見習冇限耆》,並與另一比它早公映的荷里活鉅製《火星任務》只相差1,000萬,相信超越它指日可待。觀乎它上周日收170萬,單日票房仍是全港冠軍,只比起前兩周日收200萬略低,勢頭仍好。關鍵是,本周公映的《007:鬼影帝國》將搶去部分場次,收入難免受影響,但亦有可能在片種大相逕庭下,《我的少女時代》的入座率反而會高。

發行《我的少女時代》是本地發行商曙光,創業數年,專門發行台灣電影,如《賽德克.巴萊》和《KANO》,雖然未至於大賣特賣,卻可見獨具慧眼,至此,真正守得雲開見曙光。

《我的少女時代》以一部台灣中女回望過去的校園青春片來說,是一次奇迹,排除了地域和文化的差異,用港式偶像情懷和愛情喜劇元素,巧妙地令香港觀眾找到共鳴。它並非無懈可擊,要挑剔仍是有不少缺點,例如台劇化公式,很多堆砌和巧合,懷舊得來仍很做作等。好或不好,就見仁見智,但今時今日,能無氈無扇無電腦特技無3D,仍吸引如此多觀眾進場,絕不容易的。

它帶來數個重要啟示,一,觀眾的口碑比一切都重要,這片公映前做了大量的口碑場,令目標群早口耳相傳,事實這青春愛情片仍沒有令他們失望,乘興而來盡興而歸。二,港片和大陸,已不能製作出有廣闊基礎的青春片,這更包含了製造青春偶像的能力,兩岸三地中,台灣總能不斷有所出,這趟的王大陸和宋芸樺是好例子。三,香港觀眾最想看的,仍是喜劇,可惜兩岸三地能有此條件和能力的創作人不多。

四,情懷仍是感動觀眾和院商的要素,那管它並沒有具體迹象可尋。五,以女性情感和sensitivity為主的都市電影,一直都缺乏,《我的少女時代》常被用來跟《那些年》比較,其實前者之女性觀點跟後者的麻甩心態,相去甚遠,香港亦缺乏真正能掌握女性觀眾心態而具能力的電影人(《見習冇限耆》針對的,亦是同一群專業的職場女性)。

相片來源:《我的少女時代》官方網頁

此長彼消,直接衝擊了一批大賣本土情懷的小品,差不多是全軍覆沒,早前林家棟監製、梁國斌導演的《死開啲啦》,劉偉恒初執導的《王家欣》,彭浩翔監製、陸以心初執導的《同班同學》,全是新導演接地氣的作品,不懈地跑戲院跟觀眾見面,仍反應冷淡。難道所謂「本土情懷」在此時此刻已不為觀眾受落?實在值得電影人深思。

究竟《我的少女時代》贏了甚麼?就是觀眾再相信電影是夢,願意入場做夢,那跟電腦特效片的觀能刺激和奇觀消費截然不同。現實是個噩夢,入場都想尋找美夢去了。

(節錄)

全文刊於《經濟日報》(收費閱讀) 

撰文 : 馬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