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帥青:不讓郵局變雞肋 私有化有救?

City

發布時間: 2015/11/19 08:00

分享:

分享:

審計報告檢視香港郵政帳目,發現八成郵局虧蝕、回報率不達標。郵寄業務難再是財源,郵局要生存,就要仿傚外地拓業務如大搞網購等,只是官僚作風不利革新,私有化才有救?

負責本港郵件派遞的香港郵政,自1995年起,政府注資成立郵政基金,讓它自負盈虧經營,但是其財政狀況,一直為社會所關注。審計報告昨揭示,在過去20年間,香港郵政有8年錄得運作虧損,且有14年達不到固定資產目標回報率。

據報告的資料顯示,在2011/12至2013/14年度,每年的運作虧損由300萬至1.14億元不等,至上年度轉虧為盈,但也達不到目標回報率;而且審計署指出,在127間郵局之中,就有81%在上年度錄得虧損,即是每5間郵局,就有4間蝕錢。

郵局難賺錢,是否已不出意料?隨着時代的變化,寄送信件的業務已經成為夕陽行業!有人寄信,郵局有生意,但有了互聯網、電子郵件,還有大行其道的即時通訊程式,寄信變得又慢又麻煩,還有多少人會做?

雖然不少商業機構仍需郵件服務,但寄件量始終有下跌趨勢,在2014/15年度,本港的本地及國際郵件來往量為12.12億件,為近10年的新低。

就算是寄包裹,郵局的競爭亦多了不少。近年市場出現不少私營的速遞公司,如順豐速遞等,做得有聲有色,同樣搶去郵局的生意。

單靠傳統的寄信、寄包裹,生意肯定不好做,等同坐以待斃,郵局要賺錢,就一定要大力轉型,開拓財源。事實上,香港郵政現時近年亦有兼做一些額外項目,如設繳付帳單服務、淘寶用戶在郵局取件等。

不過,若看外地的郵政,近年更見進取,例如新加坡郵政、日本郵政等,近年皆拓展生意至海外(見表),英國郵政則在網購業務方面大展拳腳,既設網站,搶當地網購生意,售賣百貨等,在今年中,其分拆的公司「皇家郵政」,更進軍內地市場,到內地的龍頭網購平台天貓,開設官方海外旗艦店,找來數十個英國廠商合作,在網店之內賣奶粉、護膚品、營養食品等,然後就由皇家郵政直接運送貨品到內地。

對本港郵政來說,道理亦一樣,寄信服務愈見收縮,就要轉型開拓新業務,如近年興起的電子商貿網購業務等,甚至將之變成「正業」,才是生存之道。只是,香港郵政現行的公營部門身分,卻是轉型的大包袱。

商場如戰場,要發展新市場,在商場之中突圍而出,肯定要有大膽計劃、願意冒風險,才有機會尋得較高回報。只是對於但求無風無浪的公務員來說,冒風險偏偏是禁忌,薪酬與部門業績不掛勾,做得好不見得有人讚、有獎賞,反而若失敗了,將面臨被批評、被責罰。換轉你是郵政署長,又會願意大膽一博,推行翻轉部門的大改革嗎?

再者,要實行大轉型,人事結構往往亦要有大幅調動,但在政府部門之內,既是個個人工高,不利擴展員工隊伍與控制成本,且若要縮減部門或裁員,更是難度甚高,改一改都難,莫說進行大變動了。

改革要成功,往往就靠洞悉市場的轉變,繼而變得快、適應得快,要政府部門跟上市場的步伐,只怕緣木求魚。事實上,香港郵政前署長譚榮邦今年接受傳媒訪問時亦指,以基金運作的香港郵政,做生意時會有掣肘,建議政府研究私有化的可能性。

拋開政府部門的包袱,才可為郵政鬆綁。外國的郵政,近年不乏私有化例子,作為上市公司的新加坡郵政,更是吸引得阿里巴巴連番入股投資。

這既有助開拓更多財源,亦有助改善財政、提升效率等,事實上,過去亦有評論認為,讓本港郵政私有化,經營更多業務,才不致浪費眾多位處市中心位置的郵政局資源。

可惜的是,經領展上市一役後,市民對私有化一詞,幾乎刻上「黑豬印」,政府再有其他私有化計劃,還容易過關嗎?恐怕亦難逃政黨、市民的指摘。惟若一直維持現狀,未來郵政的生意,恐將愈來愈難做,要扭轉劣勢更難。

撰文 : 沈帥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