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直擊|馬鞍山靈糧幼稚園辦童藝展 幼兒盡展中華文化特色童趣藝術品

升學教育

撰文: 王明芳

發布時間: 2025/04/11 08:00

最後更新: 2025/04/23 11:46

分享:

分享:

馬鞍山靈糧幼稚園辦「馬靈遊『中』童藝展」,展出學生具中華文化特色的童趣藝術品。

馬鞍山靈糧幼稚園近年舉辦了各式各樣的中華文化推廣活動,三至六歲的幼兒透過對中華文化和藝術的認識,逐漸不同的傳統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與熱愛。為讓幼兒深入了解不同的傳統藝術形式,並發掘幼兒的興趣與潛能,學校全力為學生創造學習和表現機會。

最新影片推介

農曆新年期間,學校安排學生在靈糧花市活動中演出武術,又可欣賞雜耍等技藝;二月至三月期間,學校更結合中國文學與藝術,透過童謠、詩詞等,刺激各級幼兒創作出別樹一格的藝術作品,並於3月28日起一連三天在馬鞍山廣場舉辦「中華文化藝術展覧」——「馬靈遊『中』童藝展」,向公眾展示充滿童趣且具中華文化特色的藝術作品,為幼兒的中華藝術傳承夢,打開希望之門。

「琴匠工作室」負責人與謝校長到場向公眾介紹製作音箱的過程。(學校提供)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藝術形式更是五花八門,要讓年紀不同、興趣及能力各異的幼兒掌握重點、享愛創作的樂趣,以及發揮創意,非常考驗老師的帶領。馬鞍山靈糧幼稚園謝佩珊校長表示:「藝術創作來源至生活,小朋友知識和技能的建構,也需要生活體驗的加持,所以我們各級老師結合文學,又透過生活接觸,引起動機,然後讓小朋友體驗不同的傳統藝術,並鼓勵他們發揮創意,創作屬於自己的獨特作品。同時,老師也根據不同年齡層小朋友的能力來揀選藝術形式。」謝校長表示幼兒作品本身已表現出獨特的魅力,而創作過程更有重大意義的發現,希望與公眾分享各級幼兒的創作過程。

點擊圖片放大
+7
+6

幼兒創作過程

幼兒班老師透過唐詩《觀游魚》引發三至四歲的幼兒對金魚的興趣,然後老師帶領幼兒到金魚探索館,近距離接觸及觀察金魚。幼兒對金魚游動的姿態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老師便一方面趁機教授他們運用黏土搓捏出金魚的造型,另一方面又通過讓幼兒認識傳統工藝拓印技術,繼而創作出金魚版畫。

由於低班四至五歲的幼兒能力較佳,老師安排他們透過唐詩《憫農》,再加上親身嘗試農耕,體驗農夫耕作的辛勞,從而教導幼兒學習珍惜食物。之後,老師請幼兒商討珍惜食物的方法,並延伸創作各種陶器。當中有幼兒表示自己製作了一個花盆,用來栽種自己喜歡的蔬菜,並保證不會浪費,會將全部蔬菜吃完。有幼兒表示自己製作了一隻碟,可以放少少菜和肉,這樣就不會造成浪費。

馬鞍山靈糧幼稚園一連三天在馬鞍山廣場舉辦「中華文化藝術展覧」— 「馬靈遊『中』童藝展」,向公眾展示充滿童趣且具中華文化特色的藝術作品。(學校提供)

又有幼兒閱讀了繪本《露莉的中國茶》後,對中國茶道產生興趣,老師便安排他們和茶藝工作坊的茶藝師交流,從中去認識和觀察茶具。然後,幼兒用泥巴製作了形態各異的茶具,並為茶具添上不同的裝飾。老師也透過粵語童謠《一枝竹仔》讓幼兒認識竹的特性,並講解「團結就是力量」的重要性。

老師邀請了燈籠紮作師傅,向幼兒介紹傳統紮作工藝,並讓幼兒製作竹藝風鈴,以及共同製作「小紅與小藍」兩盞魚形燈籠,讓幼兒從中親身體會「團結就是力量,齊心便事成」的道理。同時,老師也藉《遊子吟》讓幼兒一方面體會母愛,一方面認識編織工藝,其後讓他們發揮創意,利用七彩毛線編織出雨傘、地毯和吊飾。

中國製作印章已有三千多年歷史,馬鞍山靈糧靈糧幼稚園老師透過與高班學生閱讀《愛蓋章的國王》,引起興趣,幼兒紛紛表示想了解印章的用途和製作方法。其後,老師安排學生與雕刻家互動,從中觀摩篆刻工藝。最後,五至六歲的孩子運用小小的花泥,刻劃出屬於自己的印章。

點擊圖片放大
+5
+4

以上這些作品都是結合中國文學和藝術的創作,由生活中取材,並使用不同藝術形式,再延伸而出的作品。謝校長表示這次展覽中有一件十分特別的展品,這是早前馬鞍山靈糧幼稚園師生與「琴匠工作室」合作的環保作品。該展品於三月初也在青年議會及深水埗民政事務處合辦之「聲影寮天室」展覽中向公眾展示。

謝校長稱:「馬鞍山靈糧幼稚園非常榮幸可以為大師所製作的音箱『著靚衫』。有關音箱由琴匠工作室使用退役木卡板製作而成,然後由我們低班及高班學生為音箱設計外觀,將近日從『茶具』及『春天』的認知與構想中,在音箱上創作出來,設計了『茶具的聯想』、『春天繁花』兩個作品,充份展示了孩子們的奇思妙想,同時更有效推動環保意識。是次展覽後,音箱將會寄居在校舍內,繼續發揮『琴匠』與靈糧小小藝術家所賦予的生命力,與孩子們共譜成長的樂章。」

★★《2023年電子書系列》層出不窮 ★★

新書出爐:2023年hket 35周年 10大電子書系列,內容涵蓋股樓、中美政經形勢、股、樓投資、理財等範疇,並於首二季陸續上架,未成訂戶的朋友可以試閱價10元/月,便可無限瀏覽電子書架、《香港經濟日報》及《置業家居周刊》電子版。訂閱請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