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壓力|扭轉被動式教育 社企創精神健康辯論賽增中學生認知

健康資訊

撰文: 吳霆俊

發布時間: 2025/04/11 17:36

最後更新: 2025/04/23 17:24

分享:

分享:

首屆「香港中學精神健康議題辯論比賽」日前圓滿落幕,主辦的朋輩情緒支援社企Shelter將精神健康議題搬上辯論台,源於想改變「由上至下」的教育方式。

比賽造就平台,讓學生有理有據,深度思辯。同時種下關注精神健康的種子,期望老師、同學、公眾透過討論,讓關愛與理解於心中綻放。

朋輩情緒支援社企Shelter創辦人細C分享,以往入校教精神健康急救課程,多為危機處理的介入支援。她欲將關注推前,讓學生公開就精神健康議題進行辯論——從接收專家教育,變成主動接觸、學習精神健康資訊的起點,嘗試多角度思考。

首屆「香港中學精神健康議題辯論比賽」共有16隊中學辯論隊參加。

「同學們對精神健康的認知,已不止於學習如何控制情緒和管理壓力。既然他們能循學術理論的層面上認知不同知識,精神健康也同樣可以。即使面對(有關精神健康)艱深題目,也有一定的能力、視野及個人見解。」加上每每談論情緒,網絡上總充斥着不理性、污名化的言論,辯論正好讓大家有規有矩地理性討論。

雕琢辯題免失焦

細C找來富有籌備辯論比賽經驗的啟迪思維訓練中心協辦,小心處理辯題設計及字眼,避免失焦。如決賽辯題為「甲方:教育制度須為促進學生精神健康負更大責任;乙方:家長須為促進學生精神健康負更大責任」,「促進」二字原為「窒礙」,惟怕學生集中爭論於誰是問題元兇,故改用「促進」讓雙方思考各持份者的影響力與義務,探討他們可為學生「多做甚麼」而非「做錯甚麼」。

另一方面,比賽多以「雙辯題」的形式作比較,而非一刀切為正反下定論,啟迪思維訓練中心創辦人史迪朗認為可促進更深入的討論:「學生於辯論上會知道兩者都重要,純粹誰要再加把勁,誰又有不足。這讓勝負更公平,學生也能學到更多。」

主辦朋輩情緒支援社企Shelter創辦人細C曾是躁鬱症患者,在學期間曾由「第一堂喊至第九堂」,老師卻認為她自我要求高、高中生有壓力好正常,卻無任何介入支援。

有別於其他辯論,每場比賽均請來心理學家、大學教授等精神健康界別人士擔任專業評判,為新增的「情景問答題」評分及給予意見。雙方學生需即時代入社工、教師、學生會幹事等身份,就情景提出意見及解決方案。如學校打算推行零功課政策,學生會會長如何應對家長與校方?或校方欲推行「心理調適假」卻有同學因怕被標籤而忽視自身需求,如何處理?考驗學生即時應對,同時學習換位思考,盼能活用於生活。

課餘時間傾議題消誤解

比賽辯題廣泛,有探討精神健康服務融入人工智能,社工及輔導員於精神健康服務的身位,精神病患者復元的污名化及資源不足等。不少參賽學生直言首次參與有關精神健康的辯論比賽,而自身對此範疇認知不多,因着比賽增添了解之餘,更發現原來不少議題相當切身。

聖公會林護紀念中學中五生尹凱霖認為大眾對精神健康的討論大多流於表面,對坊間所提供的支援缺乏了解:「知道要關懷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士,但如何關懷、幫助與轉介至社工或心理學家,真的不清楚。比賽讓我了解到社工與輔導員的分別,及政府有甚麼資源、計劃幫助有需要人士。」

華英中學辯論隊負責老師賴老師指比賽以外,同學們平日多了討論情緒或精神健康相關議題。(吳霆俊攝)

華英中學辯論隊負責老師賴老師補充,師生就議題進行資料搜集期間,藉各項調查數據、個案研究了解社會現況,也是建構精神健康意識的一大幫助。他留意到同學課餘時間多了討論議題,不少謬誤也自然消除:「例如心理調適假,原來台灣、外國都有,我們事前並不知道。另外同學或會覺得找社工聊天,是否自己有問題?當接觸更多資料,了解各崗位的工作、政策角色後,或許會明白找社工聊天,也不一定代表好有問題。」

學識正視情緒需要

除了知識增長,辯論比賽也打破學生輕視,或避談情緒的困局。華英中學中四學生詹梓榆認為比賽成為同儕間討論情緒的誘因,讓她更在意情緒及精神健康。「以往我覺得情緒是小事,心理輔導都無乜用,文字講幾句既無法解決事情,情緒也難以紓緩。但因為這個比賽,我身邊有朋友常常看有關心理輔導的影片,她向我普及心理輔導的知識,我才明白當一個人失落難過時,聽到有人說會陪在身邊,甚至現時的處境不太困難與孤獨時,這是實實在在的陪伴。」

點擊圖片放大
+3
+2

她續指,曾覺得精神健康議題與自己距離好遠,甚至認為讀書比處理情緒重要,比賽過後有所改變:「知道當情緒慢慢累積,就會有爆煲的一日,要及時紓緩。讀書不應該成為逃避情緒的理由。」

華英中學中五學生區珮瑤亦分享,比賽期間正值測驗周,加上當時正面對人際關係問題,因壓力太大而情緒崩潰。「當時我一邊比賽一邊喊。比賽過後我哭了很久,但同時我也好接納自己的情緒。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需要,也應該面對。希望透過比賽令更多人知道,即使幾多嘢做都好,你的情緒都是第一位。你需要照顧好自己,再去下一個目的地。」

樂見學生有改變

精神健康是命題,學生透過辯論吸收知識,轉化成滋養身心靈的養份,從旁陪伴的老師也有得着。華英中學辯論隊負責老師賴老師指平日因教務繁重,許多老師即使意識到同學行為異常或有情緒問題,只能轉介至輔導組老師或社工跟進。他感歎教師工作有增無減,並由密密集集行政事務及教學主導,是次比賽正好是「名正言順」讓師生探討情緒的機會。

禮賢會彭學高紀念中學中文辯論隊負責老師蘇老師感歎教務繁重,剝削師生相處時間。(吳霆俊攝)

禮賢會彭學高紀念中學中文辯論隊負責老師蘇老師亦認同制度下的繁重事務,大大剝削師生建立關係的時間。藉着今次備戰過程,師生方可「擠些放學時間」多聊天,互相陪伴和支持:「有時老師想做,但現況是未必有空間處理。這幾星期不斷為他們做心理建設,私下找他們聊天,了解他們的情緒。聽他們說話,為他們減壓。」身體力行與學生學習關心彼此的情緒。

藉着連場討論及專業評判的分享,細C留意到同學言談間有改變,如不再說「輕生」或「心理醫生」,了解「復元」、「康復」等字眼的定義,整體認知水平有所提升。她樂見學生擴闊視野、洗去標籤,為推動精神健康踏出第一步。「由0到1的改變,已經好大。近年一到公開試季就有好多學生自殺個案,這些數字雖然是警號,但我們的認知增長了多少?一旦有危機發生,學校就放資源做危機處理,我們可否積極、主動地做多一點?聽到同學由初賽、複賽至總決賽的成長,意識有提高,這種轉變已經好鼓舞。」

a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