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痛貼|鎮痛貼貼太久可致胃出血腎功能衰退 專家教留意2成份 +最佳用量+使用時間
撰文: 羅嘉欣
發布時間: 2025/04/14 14:15
最後更新: 2025/04/23 18:01
【鎮痛貼/腎功能衰退/胃出血/使用時間】不少人出現肌肉酸痛、頸緊膊痛時,都會使用鎮痛貼緩解症狀,但原來鎮痛貼亦不可亂用!台灣毒物專家譚敦慈強調,鎮痛貼貼太多、使用時間過長,皆有可能造成嚴重健康問題,甚至誘發腸胃道出血、腎功能受損等問題。
最新影片
譚敦慈日前於台灣健康節目「醫點不誇張」分享上述資訊,強調鎮痛貼主要成分多為「水楊酸」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使用時要確認成分,選購成分單一產品。
她續指,鎮痛貼藥性會經皮膚吸收,假如一次性貼太多、或者貼得太久,可能會造成胃出血或腎臟傷害,過去曾有病人因背部一次貼滿8片鎮痛貼,導致腸胃道出血,甚至腎功能受損,因此建議大家每次使用最多貼2片,且使用時間不宜超過4至6小時,若連續貼3至4天疼痛未見改善,應立即就醫。
鎮痛貼|專家拆解鎮痛貼4大使用禁忌






- 鎮痛貼|1.避免長時間使用
譚敦慈建議使用時間不超過4小時,一般指引雖為4至6小時,超時有可能會加重腎臟負擔,甚至引發腎衰竭。 - 鎮痛貼|2.一次性使用過多鎮痛貼
每次使用最多貼2片。 - 鎮痛貼|3.使用數日無效應求醫
若貼3天後疼痛未緩解,應盡快就醫。 - 鎮痛貼|4.使用前了解鎮痛貼成分
鎮痛貼主要成分多為「水楊酸」或「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選購成分單一產品,身上若是有紅疹和傷口亦不宜使用。
除了使用鎮痛貼,譚敦慈另外亦拆解3大緩解肌肉酸痛的迷思:






- 迷思1:按摩越痛越有效?
按摩並不越痛越有效,過度按摩恐致腎臟出現挫裂傷,形成腎包膜下血腫,建議按摩時避開頸部、後背下方、背部脊椎處、膝蓋及關節位置等高風險位置。 - 迷思2:酸痛一律熱敷?
急性肌肉發炎應使用冰敷令表層冷卻、血管收縮;慢性肌肉發炎則可使用熱敷,令血管擴張、增加血液流量。 - 迷思3:睡軟床比較不會酸痛?
稍有硬度的床才可提供較為良好的支撐,建議購買前應先試睡,太軟的床可於床墊下方多墊3至4吋床板;枕頭則要選用柔軟而富有彈性產品。
鎮痛貼|鎮痛貼使用不當恐損害腎功能
江守山醫生曾在其Facebook個人專頁發文解釋,很多人認為,鎮痛貼到局部的劑量比較高,全身劑量較低,應該是相比止痛藥較安全的選項。不過,口服止痛藥進入人體後,會先被腸胃吸收,然後再通過肝臟進行快速代謝,降低藥物濃度和毒性,最後才到達腎臟。而鎮痛貼的成分則會直接進入血液,不經過肝臟代謝,直接對腎臟造成傷害。
假如大家出現早期的腎臟障礙,即夜尿症,則可能是患腎病的先兆,而夜尿的定義是入睡後因尿意而起床的次數達2次以上。因為睡眠時大腦的腦下垂體後葉會分泌抗利尿激素,當腎臟接收後就會濃縮尿液。如果出現夜尿,就代表腎臟濃縮尿液的功能減弱或喪失,反映腎臟健康出現問題。
他指出,腎臟有自癒功能,如果受到輕微傷害也能自行復原。但如果連續多於7日出現夜尿情況,就代表腎功能一直未恢復,應盡快求醫。
同場加映|10大傷腎惡習
台灣腎臟科醫生洪永祥曾在其Youtube頻道公開10大傷腎惡習,綜合自己20年的從醫經驗,分析病人罹患腎病的種種誘因和生活習慣:













資料來源:醫點不誇張
相關內容
筋骨痛症|睡姿不良扭傷 網傳毛巾可治瞓捩頸 中醫拆解風險兩情況即求醫
【活得健康啲】高跟鞋愈高愈傷腳恐致變形 骨科醫生教6大貼士舒緩痛症
a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