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回答 1988:雙門洞 80年代韓國社會縮影

休閒

發布時間: 2015/12/08 12:28

最後更新: 2015/12/08 12:28

分享:

分享:

相片來源:鍾樂偉facebook

* 文章部份內容有劇集的內容劇透,敬請留意

在剛過去的周末,tvN 2015年度最為外界期待的劇集《請回答 1988》已播出第 10 集,也可說是劇情已進入剛過一半的階段。

回顧過去 10 集的收視率,《請回答 1988》的走勢必定是同期劇集之冠,收視率從最初的 6.1 %,到剛剛播出的第10集,全國平均收視已攀升至 13.9%,即亦已經擊敗了前姊妹作《請回答 1994》的平均收視率 10.4% 與 tvN 另一綜藝節目《一日三餐》的 13.38%,創下韓國有線電視史上最高電視作品平均收視紀錄。

收視率一直飊升絕不是受幸運之神眷顧,而是反映出劇集製作能夠使廣大上下韓國的觀眾都能夠透過《請回答 1988》,找到他們投入感情與對劇集時代產生認同感的理由。

喜歡《請回答》系列的觀眾,也大概明白該劇集系列的主要受眾群,除了有因為一眾飾演劇中青年男女主角的而追看的年輕粉絲外,也有另一批因為對劇中反映的「1998」、「1994」與「1988」這三大年代 (2000、1990與1980) 感到有那些年回憶共鳴感的中年觀眾。

所以,正因為《請回答 1988》能夠喚起了那些已離開韓國電視圈一段日子,當下約 40 多歲以上的觀眾,重新回到每周追看電視劇的習慣懷抱,因而令《請回答 1988》引起在社會極大迴響。

綜觀現在 10 集的內容裡,與兩部前作不同,《請回答 1988》所流露的感情,不再單只是關於一般於 90 年代或 00 世代最著重的愛情故事。現在的《請回答 1988》之所以更能觸動大眾的情感,乃是因為它所負載的劇集情感風景,是經過20-30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後,韓國社會已淡忘了的關於純真的家庭、鄰里、友誼與初戀的故事。

因而,觀眾看到發生在首爾雙門洞鄰舍間的家庭事,都能勾起昔日他們每天也會目睹並感受到的普遍情懷舊事。

在韓國電視劇歷史中,要說最長壽且能反映家庭社會變化的一套,必定是從 1980 年 10 月啟播,到 2002 年 12 月底結終的 MBC 劇集《田園日記》。顧名思義,《田園日記》是以農村為故事背景,訴說著80年代韓國農村內村民生活面對不同的問題。

然而,80 年代以後,韓國的都市化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時代,要了解社會的變遷,《田園日記》也許不是最適合的選材。因而,被《請回答 1988》劇本選中的「雙門洞」,或許是更能反映80年代韓國社會縮影的最佳地點。

而且,昔日農村的一大特色,就如《田園日記》呈現的三代同堂生活在同一屋簷下的景象 (祖父母、父母親與孩子),到了 80 年代以後已經不再成為韓國社會的常態。

好像《請回答 1988》中,德善一家祖宗都是居於全羅南道的谷城,後來舉家移居至首爾後,便與祖父母分開而住;善宇的媽媽本來出身自慶尚南道的金海市,但隨著結婚以後搬到首爾生活,後來丈夫離逝後,與兩名子女留在首爾居住,與母親分居;另外,崔澤的爸爸也同樣來自金海市,自從崔澤的媽媽逝世後,父子二人為了療傷便選擇搬到首爾。

單從這裡的家庭背景所見,80年代城市化後的家庭,再沒有70年代以前電視劇反映出的三代同堂的環境。但就是家庭瓦解,更顯出思鄉與家庭之情更為重要。

與昔日的兩套前作比較,如果說《請回答 1997》是關於成詩源一家人與四位好友於釜山生活與成長的故事,《請回答 1994》便是關於數位千里迢迢從韓國不同地方來到首爾,同住在新村宿舍的友誼故事,《請回答 1988》劇集製作團隊選擇在云云眾多選角中,獨留成東日與李一花二人夫婦為核心角色,可見此系列背後最想反映的,就是要從這兩夫婦關係出發,由單純的愛情、成長故事到今集更要擴展至探討家庭與社區關係。

當中,透過一些容易挑動大眾集體情緒的懷舊音樂,來拆解與處理現在韓國社會已失去的鄰里關係。

就是要離鄉別井,80 年代生活在劇集位於「雙門洞」的家庭裡,雖然名義上已是遠離鄉村的城市生活,但他們仍然保留著昔日鄉村的鄰舍與社區觀念的關係,這從第 1 集開始便可以透露出來。

劇集一開始,便以雙門洞鄰里間相互解決晚飯問題為起點,一家人拿出米飯、另一家人提出餸菜、再另一家人提出水果交換,襯照出鄰居間共生互助的關係,亦暗示出那些年從來也沒有個人問題,因為鄰舍間都不會隱藏個人問題,會社區的方式解決個人問題。

而且,作為於「雙門洞」的暴發戶,成均與美蘭的一家人並未因為一夜變富而變得高傲,反而如第 3 集中,見一花因為家貧而未能給予將出發去全州修業旅行的德善一點旅遊零用錢時,反而卻在私自下把一筆錢放在一花家中,讓德善可以無憂無慮地去旅行,更顯出鄰舍間的守望相助情懷。

以這種方式運作的有機社區關係,各人也不會介懷因為要犧牲自己所有,來協助鄰居解決燃眉之急,是劇集所描寫的烏托邦的鄰里關係,也是 80 年代最後保留的特色。

那個急速轉變的年代,雖然不少家庭已擺脫昔日的貧窮時代,但就在「雙門洞」內,貧窮仍是無可奈何的現實情況,但鄰舍間卻能夠以今天已被視為土氣的「守望相助」的心態,來維繫著社區的關係,這才是和階社會能夠建立的關鍵。

從家庭這層意義上,《請回答 1988》與上年的一套極賣座的韓國電影《國際市場》(香港譯名《半世紀的諾言》) 所包含的原素也有異曲同工的味道。

生於亂世的德秀(黃政民飾) 為了履行對父親的承諾,守護家人與做一家之主,每每於人生作出重大決定之際,都不是以個人私利為決定,反而樣樣都以家庭與子女著想。就如劇中德善的父親東日雖然賺錢有限,但也會花錢為兒子魯乙買雪糕與為心感不滿的德善獨個兒買一個生日蛋糕給她,都是昔日父母那一代願意為維繫家庭的關係,不惜犧牲自己需要的家庭精神。

過去是美麗的,回憶是欣慰的,現在的社會 已失去了這份感情與責任,也使家人間增加了遠離感與孤單。

當然,正在步入自由化的 80 年代末韓國社會,新興一代 (正如劇中的一眾高中生與德善的姊姊寶拉) 都不再拘泥於這些被視為傳統與守舊的價值,正就如寶拉於第 10 集中跟離家出走的東龍提到:「你身穿各種名牌,都是因為父母忙碌工作才能享受 … 你現在這個年紀,最重要的不是關懷備致的父母,而是豐裕的家庭生活」。

但是,活在那個年代的青年人,也就是處於兩代社會急速變遷的分水嶺,他們多被迫在時代的夾縫中,經常難以取捨,好像擁有獨立思維的寶拉,就因參與那些年的學生民主運動而與父母產生極大矛盾。可見當年公共價值和家庭衝突的問題,主宰著一代韓國年輕人的成長經歷。

然而,隨著資本主義與後來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於韓國社會激化發展,拜金與個體化的家庭關係成為 90 年代以後的韓國社會主流價值。

近年的韓國社會,所有考慮都已變得以自家家庭優先,失去了社區的概念,因而個人無助的問題越見嚴重。

現在,每當每位收看《請回答 1988》的觀眾,看到那個曾幾何時存在過的「雙門洞」時,透過屏幕,他們也會感到那份鄰里溫暖,可是,那只是往事只能回味的情懷而已。

全文刊於鍾樂偉facebook,獲授權轉載。標題經TOPick 編輯修改,原題為〈請回答 1988:烏托邦的雙門洞家庭關係〉

撰文 : 鍾樂偉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全球研究課程助理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