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菜孝子」鄧達智教你食真.盆菜

City

發布時間: 2016/02/04 20:01

最後更新: 2016/02/05 15:56

分享:

分享:

吃盆菜是新年的其中一項「重頭戲」,有「盆滿缽滿」、「豐衣足食」之意。不少香港人喜歡到美心、大家樂等訂盆菜。

TOPick訪問了屏山鄧氏第二十六代圍村人的時裝設計師鄧達智,解構傳統屏山盆菜的每一層用料。他表示:

盆菜點做都得,但現時酒樓很多時都將自助餐的食材放埋一齊,就叫盆菜。但盆菜的精神並不是這樣。

到底真.盆菜和新興盆菜有何不同?

1. 傳統盆菜分8-10層

從底層到面層,依次序為蘿蔔、豬皮、魷魚、豆腐卜、豬肉、雞、肉丸、炸魚或炸蠔。

鄧達智指出,炆豬肉是整個盆菜的重點,置於中層,「等豬肉汁感染下面個幾層」,最重要是做到「和而不同」。至於冬菇、蝦等食材則可加可不加。

他表示,自己初四後才會辦盆菜宴,因為初一至初三豬肉佬放假,不能買到新鮮豬肉。

至於炸魚、炸蠔等,一般會放面,避免它們變軟、不夠好吃。

他續道,以前冬天才會在盆菜內放置豆腐卜,因為夏天豆腐卜容易發酵和變酸;

另外,以前只有冬天才會放蘿蔔入盆菜,因為冬天蘿蔔較甜,夏天則放乾筍。

2. 傳統盆菜沒有鮑參翅肚

值得留意的是傳統盆菜並沒有鮑參翅肚等名貴食材,因為以前農家人較窮困,豬肉已屬名貴的食物。

盆菜的升級版是「九大簋」,有鮑魚、燕窩等,通常是較富裕家庭才會吃到。傳統圍村盆菜則比較粗。

此外,傳統盆菜不會放置綠葉菜,一方面是擔心它會因盆菜溫度變黃,「不好看也不好味」;另外,由於綠葉菜是農村人是日常食材,較便宜,故人們不太喜歡在大時大節享用。

傳統圍村人以木盆作為盛載盆菜的器皿。

3. 傳統盆菜與新年無關

(香港)過年食盆菜係由我開始!

鄧達智笑言,現時流行新年吃盆菜,其實源自他在97回歸前的除夕夜舉辦的一次盆菜宴。

當時他媽媽生日,鄧認為與其在酒樓擺酒席,倒不如在鄧氏祠堂擺盆菜宴,「夠特別」。他於是宴請了2、3百個親朋好友。當時來的人2/3都是媒體,大家覺得盆菜的味道「好得意」。

旅遊發展局亦在隨後的回歸千人盆菜宴請屏山師傅來做盆菜,「也就做成了這個盆菜神話」。

之前香港過年沒盆菜,我本身也不是過年吃盆菜,只是因為我媽媽生日。

那麼真正盆菜起源是什麼?

他就指出以前人主要在清明節、重陽節才吃盆菜:

傳統圍村盆菜與拜山祭祖習俗有關,因為上山不可以帶太多碗碗碟碟,所以一盆就會比較方便。有些祖墳會兼建灶頭,方便子孫即場將祭品煮來吃。現時中國還有些少數民族有這個傳統。

新興盆菜無分層

TOPick以美心今年推出的「鮑魚‧花膠‧好市盆菜」作例。

相片來源:美心官方網頁

該盆菜以原隻鮮鮑魚、特級蠔豉、日本元貝等矜貴食材,伴以髮菜球、鮑魚汁炆花菇、南乳花生、炆豬手等紅炆而成。

美心職員指,一般而言,豬皮、南乳花生、豬手或魚蛋等食材會放底,而花膠、原隻鮮鮑魚、日本元貝等較貴的食材則會放面。

不知道大家喜歡吃哪種盆菜?今個新年,與家人一起品嘗舌尖上的美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