氹小朋友睇牙醫要從「小」入手
發布時間: 2016/03/14 17:54
最後更新: 2020/05/18 13:09
見醫生睇病,縱然不喜歡也能頂硬上,但求助處理牙患和口腔衞生的牙醫,卻是不少人的夢魘,要他們坐在手術椅上被人「動」口就更加是不可能的任務。這些對牙醫的恐懼很多時也是小時候形成,消除陰影便要從「小」入手。
港大牙醫學院兒童齒科臨床副教授王海明稱,確實有很多人也怕牙醫,也見過有大男人坐在診症室的手術椅上面露難色,一會後便起身奪門而去。
她解釋,人類的恐懼是自我保護機制,因此驚並非不好,外國及本地的研究顯示,成人對牙醫的恐懼,很多時都與治療的不適,如洗牙時的疼痛、酸痺、刺耳的聲響等,也與牙醫似乎入侵了病人的私人空間──口腔有關。
事實上,看過醫生才會怕吃藥,然而小朋友對牙醫的印象是空白一片,為何會產生恐懼呢?
父母投射 令孩子心生恐懼
王教授表示,小朋友對牙醫的了解很少,根本未必識得驚,有時哭喊或扭計未必是源於害怕,而是家長不在身邊所致,臨床見到孩子對牙醫的恐懼,很多時都是大人將自己的感覺、在診所的經驗,投射到小朋友身上,令他們未見牙醫已經怕怕。
她說,要減低小朋友面見牙醫的恐懼,家長及牙醫可以學習一些技巧,首先家長應在事前與牙醫見一次面,然後為小朋友準備見面,但就毋須過於深入講解,例如可以簡單說「去搵牙醫哥哥姐姐同你數下牙仔」。
她續稱,父母平日也要避免用牙醫嚇小朋友,亦不要對孩子強調見牙醫「唔使驚」、「唔使怕」,本來不怕也容易被這些說話嚇怕,更不要用利誘:「平日唔食得雪糕,睇完牙醫就有得食,小朋友好聰明,會覺得有古惑」。害怕之心油然而起。
至於牙醫方面,就要使用一些小朋友容易明白的字眼,幫助他們了解各種牙科程序,減低因為「唔知道」而引起的恐懼。
生活化用語助減孩子不安
王教授表示,小朋友的理解能力弱,所以要用日常生活的用語,例如照 X 光是「幫牙仔影相」,剝牙要郁動牙齒就是「幫牙仔做運動」,補牙就是「幫牙仔貼膠布」,洗牙就要幫「牙仔洗白白」,而當他們做得好時可以給予貼紙做獎勵。
她說,除了說話技巧,牙醫也可以把一些用具放在小朋友手上,讓他們觸摸以減低恐懼,有時則可以利用問題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假如各種方法也不見效而牙患又必須處理,就可能需要用麻醉的方法處理。幸而很多小朋友其實也做得很好,有些更在過程中入睡。
她建議家長應該在小朋友未有牙患之前,未開始有牙患前,便要養成看牙醫的習慣,否則一見牙醫便要做治療,更容易留下陰影和產生恐懼。
(節錄)
全文刊於《經濟日報》(收費閲讀),標題經TOPick編輯修改,原題為「從小與牙醫做朋友 睇牙使乜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