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還款通知 謹防3大財務陷阱

休閒消費

發布時間: 2016/04/12 13:41

最後更新: 2016/08/02 18:48

分享:

分享:

相片來源:盡在元朗facebook

騙徒行騙手法層出不窮,有網民今日(12日)在Facebook群組「盡在元朗」中貼圖,表示自己收到一張來自財務公司的還款通知,詢問大家﹕

夠竟(編按:究竟)而家申請電話號碼仲洗唔洗登記?大家有冇收過呢位張小姐嘅拜帖?

從相片中可見,信件以「Late Payment Reminder」為題,指出根據公司系統,事主未還清本月份分期付款的供款,要求她儘快還清,信件又指如事主已繳付相關款項,則可致電張小姐核實該款項,以免支付不必要之追收費用。

該名網民稱,自己從來未使用過相關服務,笑稱:「可唔可以用商品說明條例」。

有人留言着事主報警,亦有人稱自己曾收到相同信件,更有心水清的網民分析指:

封信無公司名、logo、地址?咁你既全名、帳戶號碼呢?即係求其寫張紙仔追數??個騙徒都好hea下喎!

TOPick 編輯嘗試致電信件中涉事的電話號碼,惟無人接聽。針對有網民指該電話屬於富邦銀行,TOPick 編輯向富邦銀行求證過,該電話號碼並非富邦銀行,銀行建議事主報警備案。

個案2: 假冒銀行職員提供低息貸款 

除了不明信件詐騙外,亦有人收到假冒銀行職員低息貸款來電。任職家庭主婦的張小姐上周收到自稱是聲稱恆生銀行職員的來電,向她推廣低息貸款優惠,借一萬元每個月利息僅需12元,而且毋須入息證明,均可獲貸款,由於張小姐丈夫剛好有資金周轉問題,因此向對方詳細了解

該名職員着張小姐到某會計樓辦理財務報表,並由會計樓代為辦妥所有手續,她個人無須親自去銀行辦理。張小姐覺得事有蹊蹺,於是致電恆生銀行客戶熱綫查詢相關事宜,最後證明電話並非屬於恆生銀行,才避免上當。

個案3: 中介服務費誇張

消委會早前處理財務中介個案,當中一名事主張先生向某財務公司借款30萬元,再向銀行申請樓宇二按套現,其後收到自稱銀行職員來電,表示未能批出二按,建議他找會計事務所向銀行申請二按。

會計事務所協助張先生向按揭公司貸款110萬元,當中25萬元用作償還貸款。至於餘下的80萬元,會計事務所竟然在未有告知投訴人下,即時扣除其中50萬元作服務費。投訴人向消委會求助,惟會計事務所表明不會退款。

事實上,消委會去年就接獲134宗涉及財務中介的投訴,較2014年的75宗上升79%。消委會有以下貼士:

  • 小心核實來電者身份

消委會指要小心來歷不明的電話,如來電者自稱代表政府部門或機構,消委會建議可利用部門或機構網站刊載的查詢電話,如會計師公會,小心核實來電者的身份。

  •  辨別銀行來電

金管局要求零售銀行職員在向電話促銷時,需告知職員的全名及提供直線電話號碼或員工編號等。消費者可透過金管局和香港銀行公會網站新設的專頁,查閱銀行的熱線電話號碼,及辨別職員身份。

  • 借貸先作評估

消委會提醒有需要借貸的人士應實行負責任借貸(responsible borrowing),先評估自身還款能力,以貸款計劃的實際年利率(APR)作參考比較,掌握實際借貸成本及清楚暸解貸款計劃詳情,才簽署合約。

另外亦可選擇直接向銀行或持有放債人牌照的財務公司申請貸款,以得到較佳的保障。

在使用或簽署任何中介合約前,應留意相關收費準則。如以物業按揭,應清楚考慮所須承擔之風險。同時,消費者應要求保留一份合約副本以作參考。

  • 提防不法放債人

消委會指,任何人以超過年息60%的實際利率貸出款項借貸,即屬違法。消費者必須提防有人試圖將借貸中介收取之手續費或服務費一併計算於借貸成本,令有關貸款的實際年利率可能高於法例訂明之放債息率。